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自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自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8 03: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童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坚定的历史自信是一个政党、国家、民族勇毅前行和开拓奋进的精神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依据”,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之际,在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以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自信”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历史主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自信的思想前提

  自信,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表达了主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历史自信,指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历史自信蕴含了历史活动主体的意志、力量、信心和信念,对于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历史自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坚定历史自信首先要明确一个思想前提,即“谁之自信,何种自信”的问题。离开这个思想前提,历史活动主体就会陷入方向迷失和盲目自信。

  “谁之自信”,指向的是历史自信的主体要件,回答的是具有何种价值定向的历史活动主体才可能成为历史自信的主体,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论问题。“何种自信”,指向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坚定历史自信的认识前提,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价值论和认识论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观基础之上的,因此,“谁之自信”“何种自信”的思想前提是坚持何种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能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关乎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自信是否真实有效。在哲学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穿透历史的迷雾,首次深入到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中,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唯物史观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为我们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前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始终站在历史正义的一边,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坚持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拥有历史自信最深厚的根基和最磅礴的力量源泉。

  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墓志铭准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历史自信作为一种主观精神状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实践之中,应该到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到党领导人民求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探寻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

  党的百年奋斗史首先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探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依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还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的束缚,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引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追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进入现代化前列,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道路,为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国家结合本国国情和文化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都应该得到尊重。

  党的百年奋斗史还是党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在探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党不仅带领人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还锻造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发端的精神谱系。作为这一精神谱系源头的伟大建党精神从形成时间来看,是一个具体的精神形态;但如果从精神内涵来看,又是一个抽象的精神本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具体体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而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贯穿党的精神谱系不变的内核,也是百年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和重大风险挑战前保持从容自信的定海神针。

  历史自信的实践要求

  历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回望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历史自信和现实自信、未来自信紧密相连。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把历史乐观主义信念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深化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

  强化历史意识,厚植历史情怀。尊史崇史、学史敬史,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特质。历史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集体记忆,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曾经的苦难和奋斗,昭示了未来的光明和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立足新时代,更应该突出历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养成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历史支撑。

  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而是从理性层面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科学抽象,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明辨是非的重要依据和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武器,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力量。

  抓住历史机遇,彰显历史担当。历史自信不仅表现在对既往成就的自信,而且更加体现为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时代变迁和历史演进中抢占历史先机、抓住历史机遇,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面,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抢抓时代机遇,承担历史使命。

  增强历史定力,保持历史清醒。历史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笔直大道,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历史清醒,树立底线思维,不做历史进步中的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以历史定力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成为历史发展中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8日 15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