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湾区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湾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8-09 05: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看点】

  作者:李红锦(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21BJL044〕负责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强调以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有效融合及集群化,促进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雄厚的现代化产业和新兴产业基础、极佳的财政创新政策和营商环境、齐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活跃的创新市场和人才吸引力,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的理想实验田。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湾区高质量发展

广州南沙,工作人员在南沙云从科技展厅演示“校园一脸通”应用场景。新华社发

  然而,也要看到,大湾区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尚需提升,多项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现象,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是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要支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发力。

  稳步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坚实的支柱型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广东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实施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和培土等六大工程,创新产业集群治理机制,以产业集群工程视角系统稳步推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强化生态与产业融合,实现新兴产业集群绿色节能低碳发展。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着眼于绿色效率,致力于产业的绿色低碳升级,将环境外部性纳入经济核算,综合使用总量控制与存量改造的政策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手段,调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碳排放水平,在给定环境政策目标下最大化提升经济效率。

  汇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力量,打造“数智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抓牢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全面数智融合创新。既要聚焦“两大依托”,即依托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础、依托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也要致力于“两大重塑”,即重塑产业的高端智能融合机制、重塑数智新业态模式。

  推进大湾区金融服务协同创新,健全科技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助力实体产业发展。协同建设粤港澳核心金融圈,实现金融产品互认、资金互通、市场互联,助推金融科创深度融合;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数字金融算法中心为契机,为湾区产业创新聚集疏通金融服务的快车道,打造“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新型苗圃”;鼓励大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共同构建同频共振、高效协作的融资服务综合体。

  加强开放性制度建设,围绕新兴科技和产业发展,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人才政策协调与制度衔接,是湾区发展赋能的关键一招。推进产才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互动。完善人才协同培养格局,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先行先试制度型开放的规范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探索经验。大湾区除了接受既定的国际规则,也要在现有规则上寻求突破,可从对接港澳规则起步,通过多个领域的制度融合,形成一套为世界认可乃至影响世界的大市场规则,并身体力行打造示范标杆,凝聚全球共识。

  做好产业政策协调工作,着重打破各类制度性障碍,推动市场活跃发展。政府应扮演好组织者与规划师的角色,统筹管理各地市工作,打破要素资源流动壁垒;畅通城市间协调机制,在政策层面推进产业链分工;合理发挥相对弱势地市的比较优势,兼收并蓄各地市发展特色,弥合各地发展鸿沟,走稳走实共同富裕之路。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9日 09版)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