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调研团队走进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徐各庄村开展为期5天的走访调研,调研队5名成员来自商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明德书院,他们依托调研问卷,面向村干部和26位普通村民进行深度访谈,整体了解全村104户村民的就业现状和生活水平。
同学们走进徐各庄村调研
徐各庄村坐落在北京西山脚下,村子西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主要经营水果种植采摘。在海淀区2015年的统一部署下,该村开始腾退搬迁,2018年撤销村委会建制。尽管绝大多数村民已经搬迁到了距离村支部2公里左右的安河家园小区,但村集体的几千万财产依然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部分村民也还在承包地经营自产自销的种植业。
“这个村比较有特色。”负责对接调研团队的联络人介绍道,徐各庄村赶上了改革开放后城市近郊浅山区逐步发展果树种植、观光采摘、特色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潮流,积累了大量的集体财富。北京在新的城市规划周期中先后在苏家坨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中关村体育休闲公园,步步推进城市化和产业升级,也让徐各庄替换着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了一个处于独特“过渡”状态中的调研案例。
调研团队发现,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成了楼房中的居民,他们的养老费主要由安置房出租金、老龄“超转”人员补助或居民养老保险、村集体分红和征地补偿组成。谈及乡村振兴,村民们除了希望生活更加富裕外,更多人把目光放在了乡风文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这对于未来要参与基层治理的青年学子,带来了不少启示。
同学们正在走访调查
据介绍,“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大型跟踪抽样调查,旨在反映中国农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巨变。十年来,已经有上万名人大学子深入上千经科学抽样产生的行政村样本开展调研,观察真实的中国,记录田野的声音,用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实践贯穿学业全过程。
(执笔:张彤 张汀 黄荻 摄影:沈慕文 刘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