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1-20 07: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来自“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上的声音

  光明日报记者 饶翔 刘平安 中国作家网记者 王杨

  11月19日上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在京举行。

  与会代表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立足各自耕耘的文学领域和文学实践,从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扎根传统、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志存高远、担当责任,坚持贴近人民、深入生活的创作理念;在与世界、经典和伟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开阔眼界、提升人格境界,担负起延续文化和文学史的责任。

  与时代同行 抒人民心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在文学理论评论奖得主杨庆祥看来,文学工作者在奋进新征程、迈向新时代文学高峰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首要一点就是要坚持文学创作的人民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民性就一直是进步作家所追求的审美品质,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创作,都是为人民立言、抒人民心声的。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柳青、路遥等作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书写了不同历史时期崭新的人民形象。新时代以来,书写人民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佳作力作,如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的《装台》等。更年轻的写作者们也不停地突破自我的局限,与更广大的人民同理共情,获得了持续的写作资源和写作动力。在坚持人民性的基础上,杨庆祥认为:“文学创作还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守正创新,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和审美风格;要坚持汲取古今中外的精神资源,在融合贯通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为人民而创作,既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赋予的首要任务。”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家钟法权表示,一个优秀的作家,唯有心中装着人民,才会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写出与时代同行、与伟大时代相辉映的鸿篇巨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个作家如何写出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的伟大作品,钟法权认为,作家首先要树牢文化自信,以勇立潮头的决心和气势,投身于伟大的时代。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站在历史的高度统揽创作,在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成就创作理想和目标。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脚踏实地,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强大韧劲,写出上接文脉、下接地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诗歌奖获得者刘笑伟坚信,能够写入诗歌史的作品,无一不是艺术地见证时代的作品。新时代诗歌需要确立新的诗歌价值取向,既要有传统的内容,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传递出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深崇敬和对新时代的深厚情感;深入挖掘新时代所独有的题材和诗歌意象,创作出新的诗歌意象。新时代诗歌要传递出属于伟大时代的文化自信;扎根于大地,倾听人民呼唤,发出时代强音,形成自己的美学风范。在充满激情奋斗的新时代,新时代诗歌应该充满瑰丽的色彩、梦想的旋律,既宏大又精微,既古老又现代,既雄壮又柔情,给人新鲜的体验和前行的力量。同时,面对新时代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诗歌应该更具有现代意识,具有无限包容性与可能性;诗人们要大胆探索新诗现代化道路,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成果,以富于艺术魅力的创作为新时代文学高峰贡献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在增强文化自信、建构文化强国,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等方面,文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短篇小说奖得主张者认为,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出美丽的光芒。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进步,跨出国界去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作家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张者说,“作家就要聚精会神地,心无旁骛地去写作”“文学作品的写作需要耐心,特别是小说创作,需要耐得住寂寞,锲而不舍地去探索,去挖掘”。

  散文杂文奖获奖者李舫表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同样,拥有历史自信的国家,能从历史发展轨迹中深刻理解命脉赓续的历史逻辑,具有洞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烈使命担当和不畏万难的精神气质。李舫说,文学是文明的初心和先锋,是文化艺术的武库。文学的作用,就是试图将那些早已枯萎数百数千年的花朵重新放回历史的清水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环境、思想,使其再度绽放。

  在文学翻译奖获奖译者薛庆国看来,文学翻译工作除了将优秀外国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让中国读者和作家从中汲取滋养和启迪的应有之义外,文学翻译还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开放特质,在我们海纳百川、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达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向世界敞开胸怀的重要信息。不同国家、文化的人们虽素未谋面,却因为文学成为灵魂的知己,相知相亲。薛庆国说,外国文学译者跨语言、跨文化的能力,是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最大优势;在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实践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和讲故事的本领。

  传承发扬传统 不懈探索创新

  新时代召唤着新的艺术创造,激励着作家不懈探索创作的新的可能性。本届鲁迅文学奖也集中展现了新时代文学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

  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艾伟认为,汉语天然地成为我们每一个写作者的DNA,我们靠它来表达时代丰富而复杂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这一语言擦得更亮,使它变得更为动人”。面对这个时代丰富、斑驳、生动的经验世界,在得益于传统滋养的同时,艾伟说,我们还需要更为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小说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容器。每一代作家都有责任去关注、去发现、去表现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生活永远是创作之母,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宝藏,作家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敞开,诚实地写出这个时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他们的精神脉动。

  “作为国家级最高文学奖项之一的鲁迅文学奖,以国家意志、家国情怀、艺术精湛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就是国家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完全符合厚重内容与艺术个性完美融合的艺术规律。”第八届鲁奖评委代表、短篇小说奖评委潘凯雄认为,最终获奖的五篇作品各有其特点和某种代表性,但未能获奖的作品更是“藏龙卧虎”。近 300篇参评作品尽管只是我国短篇小说年生产量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既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不尽相同的艺术风采,又呈现出我国短篇小说创作枝繁叶茂、主干突出的整体状况。

  文学编辑、获奖作品责编代表季亚娅认为,编辑是知识性、智慧性和思想性的活动,需要付出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完成从地面到天空的腾飞。期刊编辑是文学现场最敏锐、直接的探测器,文学期刊是推出新人的舞台,是文学标准和尺度的确立者和引领者。他们开风气之先,又将新风散播在时代思想文化气质里。对此,季亚娅与同行共勉:“唯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才能有担当起文化传播与创造的勇气和本领。”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0日 0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