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修复成劳动教育“第一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修复成劳动教育“第一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1-26 04: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叶兰兰

  “虫蛀、发霉、断线是很多古籍的‘伤病’,要经历十几道工序才能还原古籍面貌。”茆可人带着记者走进古籍修复室内,一本本古籍在书架上整齐摆放,重获新生的古籍在玻璃柜里静静陈列着,绿植与红木相互映衬。

  室内,满是带着“包浆”的书香。

  茆可人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部副主任、“中医古籍修复”课程教师。几分钟前,他刚为2022级针灸推拿学院的学生讲授一堂特殊的劳动教育课。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古籍修复》不仅是2022级针灸推拿学院新生劳动实践的“第一课”,也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第一课”。

  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

  10月29日上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劳动教育基地“华佗养生堂”里,137名因为疫情防控封闭在校园里的保洁、保安、食堂员工等,体验了一场针灸、推拿、艾灸及血压血糖检测等暖心义诊服务。这是该校正在推进的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学校的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安徽中医药大学正在进行特色化尝试。

  在安徽省第2个“学生劳动宣传教育周”期间,该校领导与学生一起分组参加药用植物园的杂草清除、垃圾清理;邀请安徽艺术学院副院长柳友荣教授担任党建讲堂嘉宾,讲授《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举办“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暨优秀校友劳模精神宣讲”“我与先进典型面对面”“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等宣讲活动。一系列举措,在学校唱响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旋律。

  该校把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程,总计32学时、两个学分,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组建团队、起草大纲、集体备课、征求意见……经过3个月的筹备,2022年10月,新成立的劳动教育教研室聘请了11名青年骨干担任理论教师,负责撰写理论讲稿和制作PPT。实践课程则由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在规定时间内自行组织开展。“中医古籍修复”应运而生,并成为该校劳动教育“第一课”。

  打造“中药味”的劳动课

  202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的王怡佳修复的是1884年的《时病论卷》,版本为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同城雷圣修复刻本。“修复过程很枯燥,但我在其中也感受到了乐趣。”王怡佳兴奋地说,“古籍修复师真的很伟大,他们择一事爱一生,用自己的烛光照亮了古籍的生命,给予古籍崭新的生命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是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部目前已收藏古籍3.3万余册,其中不乏距今已超过400年的珍贵古籍,如《赤水玄珠》《医说》《备急千金要方》等。本学期,图书馆古籍部3位授课教师邓勇、茆可人、卢虹宇将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让2022级临床类新生通过自己亲手修复中医古籍,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大家在修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书页”……老师们穿梭在每个小组中,不厌其烦地纠正错误操作,强调注意事项。填表、拆线、清理灰尘、添加或更换封面、最后定线,每一步操作都需要谨慎对待。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古籍的光芒闪耀至今,离不开古籍修复师的努力。

  作为国内第一批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2009年被“特招进校”的茆可人见证了国内古籍修复的不断发展。木制的修复台上,各类修复工具铁尺、毛笔、古纸、锥子、镊子等摆放整齐,茆可人经常在修复台前一待就是一整天。

  除了收藏古籍3.3万余册的图书馆古籍部、针灸推拿学院的华佗养生堂,学校还依托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药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组建了“沁馨药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该校从理论教学、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劳动实践、专业学科劳动实践等方面,与专业教育、思政课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与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树立新安医家医德医风有机融合,实现了劳动教育“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飞跃。

  “学校的劳动教育将围绕劳动价值观教育与劳动素养养成,加强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合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实现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立足中医药院校实际,形成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钒说,为丰富教学资源,及时跟踪评价师生的劳动教学效果,该校线上劳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也正在研发中。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6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