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立志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立志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2-21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丽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和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高校教师要立志当好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坚定理想信念,做胸怀“国之大者”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有精神家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明确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立足“四个服务”,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坚持立德树人,做修德立身的典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思维以及情感方式、习惯和行为模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始终坚持师德为上,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坚守精神信念高地和人格价值底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挑战、把好人生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引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坚守教育初心,做教书育人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所追求的事业,刻苦钻研、丰富学识,创新教学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开展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扎根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聚焦课程育人主线,加大改革力度,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拓展方法载体,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进课堂,引起学生共鸣,促进学生有效吸收内化,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用实际行动担起时代使命,将学习的收获感悟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强大动力。

  潜心研究真学问,做学术创新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学高为师,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有一批学术造诣高深,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影响力的“大先生”,他们既是本行业、本领域公认的杰出人物,又是研究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更是一流大学的旗帜,能够在破解难题上下真功、求实效。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研究真问题,攀登新高峰。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1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