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她是《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坚毅柔情的军嫂春妮,她是《柳堡的故事》中笑靥如花的二妹子,她是《归宿》中截然不同的母女两代人秀梅和李扬,她也是电影《英雄岛》《江山多娇》《二泉映月》《如意》《没有航标的河流》《远离战争的年代》《任长霞》《飞越老人院》中令人难忘的女性面孔……精彩的表演填满了70载生生不息的演艺生涯,串联起中国电影跨越百年的风雨历程。她,就是演员陶玉玲。
陶玉玲 受访者供图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陶玉玲献上了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精湛表演。坚定的眼神,温柔的样貌,进步的思想……她细腻传神地演绎出果敢而淳朴的农村妇女春妮,塑造出中国电影史上永恒的军嫂形象。“做霓虹灯下永远的哨兵”成为陶玉玲最朴素的人生信条。
2015年,陶玉玲获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随后2017年获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这2座奖杯,不仅是对陶玉玲60多年来对中国电影所作贡献的嘉奖,更是对她在逆境中依然热爱电影、为电影奉献一生的致敬。如今的陶玉玲已是耄耋之年,风采依旧。在2022年8月举办的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陶玉玲登上舞台,鼓励年轻人接过老一辈手中的火炬,将电影的光芒传递给未来。
电影的台前幕后,人生的高山低谷,这位“霓虹灯下的哨兵”都毅然挺立,挥洒着对艺术和生命的一腔热忱。陶玉玲用她的演艺生涯和人生故事,鼓舞年轻人永葆初心坚守岗位,做一名霓虹灯下永远的哨兵。
新中国成立那年,14岁的陶玉玲考入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陈毅校长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同志们、学员们,我今天不说别的事情,只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这堂课成了陶玉玲文艺事业的启蒙课。
1953年,陶玉玲在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工作,常常随部队去浙江、福建等地为前线战士们慰问演出。东山岛保卫战打响时,陶玉玲白天给战士们包扎伤口,晚上就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为战士们演出。战士们看完后非常感动,掌声欢呼声雷动,而她也从战士们身上学到了勇敢和坚强,她开始有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不久后,华东军区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组织演出根据“东山岛保卫战”创作的话剧《东海最前线》,陶玉玲在剧中饰演杨赛英,火遍了大江南北。
1956年在北京演出话剧《东海最前线》后,陶玉玲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入党申请书里这样写道,“我就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陶玉玲一辈子不过生日,但是她却清楚记得自己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心情,“满脸通红,心潮澎湃”,那一瞬间的记忆时刻提醒她不要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陶玉玲不再是原来的陶玉玲了,永远要听党的指挥,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党员的身份、战士的使命,让陶玉玲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即使在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她也没有为“浮躁”“铜臭”所沾染,而是把所有的艺术精力投入组织的安排中。
电影《柳堡的故事》公映后火遍全国,有很多人来找陶玉玲拍戏。当时,干学伟导演拿着《风从东方来》的剧本来邀请她出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合拍片,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但部队领导认为,陶玉玲是一名党员,一个战士,下部队演出才是她最主要的任务,于是她毅然推掉《风从东方来》的邀约,“一切要服从党的指挥,听从党的安排”。
此后,陶玉玲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里饰演春妮,一跃成为当时银幕上最耀眼的明星,无数人心中的偶像。
“指导员,我多么为他难过,党培养他这么多年,没倒在敌人的枪炮底下,却要倒在花花绿绿的南京路了!指导员,你一直对他很好,你拉他一把吧!”陶玉玲饰演的陈喜妻子春妮来到南京路,见丈夫在“香风”面前发生了动摇,与指导员、连长等战友一起循循善诱,最终让陈喜“迷途知返”。
陶玉玲凭借只有两出戏的“春妮”一角打动观众,靠的是她对角色和表演的认真钻研。在《激情、分寸、体现》一文中,她记录下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体会到不能光研究自己的角色,还要分析对手的角色。因此,她并没有局限在剧本中已有内容,而是构想了远远大于剧本的潜在相关内容,比如,在她与陈喜的感情线上,有青梅竹马的爱情,也有在家乡共同战斗的生活经历……扎实打磨,主动创作,让陶玉玲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春妮”“二妹子”等历久弥新的美好形象。
在特殊历史时期里,陶玉玲曾短暂地告别过舞台。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担任南通文工团团长,那时,她亲自带队到各地演出。“我们这个文工团后来排演了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到农村去演,怕农民看不懂,每演一幕,我就上去解说,这样大家都很喜欢。”陶玉玲回忆。除了负责排练、演出等业务外,她还要负责联系装车、装船、拉纤,有时还协助炊事员买米、买菜、煮面条。她说:“我的这段生活其实比在工厂还要辛苦。但是我感到大家心很齐,干得很起劲。”
时间兜兜转转,陶玉玲又从南通文工团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那一年恰逢1978。彼时的她44岁,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拍摄军事题材影片为主,女性角色本就不多,留给陶玉玲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她从不挑剔角色,更不在意报酬,而是一步一步慢慢来,时刻提醒自己要沉淀演技。
回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陶玉玲的第一个角色,是《三个失踪的人》里的女游击队员,只有一个时长8秒的切面条镜头;第二个角色,是一位只有两场戏的女民兵;后来,陶玉玲主演或参演的电影《二泉映月》《归宿》《如意》《没有航标的河流》《夏明翰》等相继上映,她的演艺事业也逐步回到正轨。直到今天,陶玉玲也没有停止她的演艺生涯。“我就是在文艺方面多吃了几年饭,只能通过这些发挥余热。只要对社会还有点用处就好。”随着年岁渐长,她又成了银幕上的母亲、奶奶、太奶奶……
陶玉玲坦言,自己也“追星”,她多次分享曾经给予她力量和启示的艺术家们:于蓝饰演的《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王晓棠饰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金环和银环,田华饰演的《党的儿女》中的李玉梅等,都被陶玉玲视为心中榜样。1961年,“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评出后,陶玉玲还把她们的照片贴在床头,勉励自己要成为像她们一样的好演员。
许多人不知道,陶玉玲多次与癌症抗争,但她每一次都挺了过来,顽强地面对生活工作。生病的这十多年里,她坚持拍摄了13部影视剧。在没有演出时,她的一颗心也始终牵挂着电影艺术。“虽然我现在退休了,但离而不休,观众还需要我,说明我还有用,我要为他们服务,站好生命的最后一班岗。”这位“霓虹灯下的哨兵”希望通过银屏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延续自己的生命。
“我这一生就两句话:一是要做一个好党员,还有是要做一个好演员。”如今,满头华发的陶玉玲依然端庄、美丽优雅,“霓虹灯下的哨兵”不懈地将党的精神与党的信仰传递给新一代年轻的电影人。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