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兔年新春,央视纪录片频道在春节长假的黄金时段开播了其最新纪录片《中国话》。该片以记录和保护中国的语言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对语言学者及普通中国人的采访与讲述,系统性地挖掘、梳理和探究“中国话”的起源发展和独特魅力,填补了语言文化类纪录片的空白,带来了根植于血脉的“语言”新风潮,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语言一直是传媒的工具,偶被提及也只是作为文艺作品中的配角。《中国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语言为对象的纪录片,让众多默默无闻的语言学家首次“触电”。有自媒体评论:“多亏这部纪录片,语言学工作者和研究生们,过年回家再也不害怕回答亲戚朋友‘语言学干啥用’的问题了。”的确,这部纪录片正是在提醒我们:语言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学科,语言需要我们给予关注、需要我们积极发展。
在横向空间的尺度上,除却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同样是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持与载体。就我国而言,中国的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该片定名《中国话》而非“汉语”“中文”,一方面因为使用口语化的称呼更加亲切,另一方面则是彰显中国的语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虽然方言众多、民族语众多,但在历史上,它们和使用它们的社群在迁徙、融合的过程中深度接触,彼此交融,成就了今日极为独特的语言国情。中国的语言共同体(并非某种语言的使用群体)与中国的民族共同体紧紧相连、密切相依。
在纵向时间的尺度上,语言是维系我们与祖先、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纽带之一。价值、情感、公共记忆无不以此为媒介,更深受语言本身的影响。所以民间才有“宁卖祖先田,不忘祖先言”的说法。可以说,继承中华语言是对中华文化最关键的继承,而传播中华语言也是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播。
因此,推动语言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语言系统有其人文的、社会的一面,更有认知的、生理的和复杂科学的一面。如同保护动植物在于保护其栖息环境,所谓“推动语言的发展”也不在于干预语言符号本身,而需要推动语言使用者、使用社群及其工具、服务的发展。于使用者,是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于群体而言,则是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对语言生活的观察研究、对语言工具尤其是语言智能技术的开发、对多言多语和谐生活的维护、落实语言无障碍工程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应对当今内外挑战的必要措施。在《中国话》中出镜的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曾精准地将这一系列举措概括为“珍爱中华语言资源,促进和谐语言生活”。
诚然,以上这些远远超出了一部纪录片可以承载的内容,但纪录片却可以带来更具普遍性的关注。我们希望每个个体都能有意识地过好自己的语言生活,教育者重视语言的关键性地位,政府部门努力推动语言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发展,共同光大我们的语言文化。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