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04 06: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征程 再出发 代表委员谈“五个牢牢把握”】   

  卷首语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10年,我们党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浩如繁星的发展成果托举起人民幸福的笑脸,呈现出万众一心、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在奔赴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也一定能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奋楫扬帆,未来可期。

  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诸成效,努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抓实干启新程。让我们继续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新的宏伟目标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委员:带动乡村教师共同成长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骁 高建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一名从教35年的人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深感责任重大。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组织和参加“漳州市小学百校千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去乡村学校上观摩示范课、做课改讲座、现场指导授课等方式,为师生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送教下乡过程中,我还利用假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让书香浸润留守家庭”等主题活动,带上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书籍,前往边远山区学校,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能读上最新的课外书,丰富他们的生活,开拓他们的眼界。

  在长期工作中,我越来越觉得,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想让山里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

  2013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成立了“漳州市兰臻名师工作室”,并获批“乡村种子教师培养计划”。此后,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工作室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每年对来自一线的乡村教师进行培训。

  这10年,我和我的团队走遍了漳州各个县区,帮扶了多所学校,通过建立导师制、项目制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截至2022年,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102场次,惠及上万名师生,开办“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培训了近900名乡村教师。

  这些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既是培训计划的受益者,又是“种子教师”的传播者。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所在学校,主动接过了“种子教师”培养的接力棒。目前,工作室已建立一套乡村教师的培训模式并进行推广,让乡村学校也能建立各级名师工作室,带动乡村教师共同成长,让更多乡村孩子都感受到学校教育提质后的可喜变化。

  过去5年,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提交的议案均与乡村教育有关。今年新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我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不会改变,将就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师资水平建设提交提案,建议实行小学科师资区域化配备,建立城乡师资交流机制,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为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水平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张文骁、高建进采访整理)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始终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

  光明日报记者 李睿宸 常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这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对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多年来,我始终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见证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在走访调研中,我看到全国各地都在实施科技强农行动,持续推进机械强农政策,带动更多农民融入地标产业,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我所在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为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支撑单位,10余年间多次选派作物研究所的专家,为其发展出谋划策,提供良种良法,助力打造粮食生产示范基地1230亩,托管土地2000亩,良种覆盖率100%,极大促进当地粮食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贡献。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农业科研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我认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根本动力。要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与此同时,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强化退化耕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

  今年年初,我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经过过去一年的调研走访,今年全国两会我关注的重点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我带来的建议包括:培养高素质新农人,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发挥电商平台等数字经济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链条改造;加强信息化管理,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踏上新征程,我将和其他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团结奋斗,继续投身于“三农”事业,争取形成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农业科研成果,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记者李睿宸、常河采访整理)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委员:做勇往直前的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从事的载人深潜工作历经了20年快速发展,在攀登世界深海科技高峰的进程中锻造并凝练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这十六字精神正是“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在载人深潜领域的具体体现,并通过载人深潜团队几代人接续努力得到弘扬。

  科研组织,是完成载人深潜研制和应用任务的坚强基石。通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调组织国内上百家单位,包括管理机构、业主单位、总体技术单位、课题研究单位、供货商和加工方等,完成“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装备的研制,实现建设国际一流水平大型深海装备集群、执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的重大科研任务的目标,体现了和谐共进、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

  海上工作,营造了“只问岗位、不问单位”的工作氛围,打造了一支敢打必胜的“国家队”,形成了深海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策划海试任务时,无论哪个岗位发现问题,都能开诚布公讨论,目的就是高效解决问题。执行海试任务时,责任明确、流程顺畅。实践证明,团结协作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打赢硬仗的组织法宝,对于促进我国深海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面向应用,开放共享,共建共赢。通过探索形成深海装备的管理、维护、操作人员培养和运行模式,在深潜装备投入科研使用后,坚持应用导向,科学遴选并组织共享航次。在此基础上,将搭建国家深海谱系化装备的共享管理平台,形成面向全国的平台运行机制,提供业务化运行、规范化技术保障服务,以满足我国深海环境监测、资源探查开发、科学研究以及海上应急处理等应用的需要。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深潜航程仍在延续,我们对深海的探索也将不断深入,勇往直前,奋力谱写一曲新时代的深海赞歌。

  (光明日报记者张文骁采访整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韦震玲委员: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张文骁

  2018年,我身穿毛南族盛装,怀着激动的心情,步入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5年来,我与各民族委员一道团结奋斗,为推动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联系群众的宣传员讲解员。

  最让我难忘的,是2021年我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作的大会发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我深受鼓舞。在会上,我肩负着毛南族人民的殷切期望,将我们毛南族脱贫攻坚故事一一汇报:过去我的家乡偏僻闭塞,出入需要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现在驱车直达家门;家里家外,灯火明亮,果园飘香,桑树成林,稻香阵阵。在党的领导下,毛南山乡发生巨变,这是广西摆脱千百年绝对贫困的生动写照,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7分钟的发言不长,但在会场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一名来自广西的毛南族全国政协委员,今后我也一定接续奋斗,发挥好少数民族界别委员联系党群的纽带作用,向全国人民讲好我们毛南族人民的奋斗故事,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

  (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王瑾雯、张文骁采访整理)

陕建安装集团焊工高级技师付浩代表:把“一个强”打造成“个个强”

  光明日报记者 李睿宸 张哲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都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磨炼本领、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展现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风采。

  我以前主要从事露天工作,时常在严寒或高温环境下手握焊枪,面对飞溅的火花,一站一蹲很长时间,有时被溅出的火星甚至熔化的铁水灼伤皮肤,但我克服各种困难,始终高质量完成工作,做出最优质、最漂亮的焊缝。我的工作就像绣花一样,前面的几十针、几百针也许看不出区别,但最后的作品能反映出你下了多少功夫。拿到手里的活儿,要做就做好,绝不应付,这是我始终秉持的人生信条。我的工作作风也影响着身边许多青年工人,有一大批青年焊工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深知肩上的担子要比手中的焊枪更重,必须把这份信任扛牢担稳。全国两会前,我通过扎实调研,收集了很多车间厂房一线产业工人的心声。

  工作中,我留意到,智能焊接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快速提升了设备工艺,而且对手工焊接技术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技术,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争创一流、追求极致,完成机器不能完成的工作。利用劳模、技能大师和工匠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一个好”转变成“普遍好”,把“一个强”打造成“个个强”,努力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产业工人力量。

  新征程上,产业工人群体要更好地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干出彩、干出成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李睿宸、张哲浩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4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