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扎根人民 文艺繁荣回应时代召唤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扎根人民 文艺繁荣回应时代召唤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05 06: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代表委员谈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这是充满生机的神州大地。沿海踊跃创新,中西部加快发展,东北振兴稳步推进,边疆兴边富民……

  这是勇毅前行的中国人民。农民在田间地头备耕春播,工人在生产一线开足马力,科研人员在创新舞台攻坚克难,快递小哥在街头巷尾加速“奔跑”……

  这是昂扬奋进的中华民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增长,粮食喜获丰收,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科技领域捷报频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实践表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主题推出一组报道,邀请来自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领域的代表委员说收获、谈举措、话发展,反映各地区各行业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干事创业的时代风貌,唱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时代强音。

  面向新的历史征程,我们更要坚定信心、稳中求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自由职业一分团团长、画家董希源委员:我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的向往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李晋荣

  2022年,在中央统战部和中国文联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团结周围的自由职业艺术家与新文艺群体朋友,发起并组织了在上海举办的“凝聚新力量 筑梦新时代——‘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得到了各地自由职业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我们从参选的1807幅作品中评选出200幅作品展出,线下线上观众达一百多万人。此外,我还举办了红色主题画展,展出自己历时3年现场写生创作的60多件巨幅红色作品,这些作品是我两次重走长征路、寻访50多处中共党史重要事件发生地后创作出来的,我带着这些作品深入社区,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我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自由职业一分团的成员们,也在各地开展着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有的把时代精神融入文艺作品中,以快板和相声的形式把普通话“译成”地方话,“大道理”加上“小故事”,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有的进入山区开办艺术展,指导山区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有的利用自己擅长的剪纸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地方打造非遗文化专业示范村。

  通过这些文艺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的向往,也看到了文化的繁荣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和喜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着力创作精品佳作,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李晋荣采访整理)

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代表:让传统艺术闪耀时代光芒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这些年来,祖国的戏剧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取得了丰硕成果。身在黄梅戏之乡安庆,我对此感受尤为强烈。

  每周周二至周六晚,坐落于菱湖之滨的中国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再芬黄梅公馆,都会上演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场场都有众多观众和游客。我们还常年举行全国巡演,在北京、合肥、深圳等地举办演出季,连续14年登陆国家大剧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中,我们看到了观众对黄梅戏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们将把更多的热情和心血倾注到创作和演出中,全身心投入创作人民喜爱的作品。从《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到《鸭儿嫂》《祝福》《不朽的骄杨》等,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主旋律题材的黄梅戏《不朽的骄杨》二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些都证明,优秀的现代戏也能实现创新突破,从而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心灵共鸣。

  为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我们也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我们一方面外请主创,吸收学习他们的先进艺术理念、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坚持投入更多资源培养自己的创作团队,有计划地组织和推动自主创作工作,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作品、好作品。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聚焦人民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做高质量的艺术,演高质量的戏剧,让中国传统艺术闪耀时代光芒,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

  (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采访整理)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龚政文代表:做好主题创制 打造文艺精品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李晋荣

  2020年以来,我所在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坚定主流价值引领,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推出了一大批广受欢迎的文艺作品,放大了主流宣传的声量。

  我们一直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萃取题材。以2022年推出的电视剧《麓山之歌》和《底线》为例,近年来,工程机械行业等先进制造业所创造的传奇、所达到的高度,令人瞩目,《麓山之歌》即以此为题材;《底线》则被誉为新时代法院题材破冰之作,是聚焦新时代司法改革和司法实践的优秀作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扎扎实实深入生活,《麓山之歌》创作小组用了三个月深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国铁建等企业采风,收集整理素材近百万字。《底线》项目团队深入全国60余家各级法院采风调研,采访了200余名一线法院工作者,收集了500余件代表性案件。《麓山之歌》和《底线》都是在2020年春天开机拍摄的,剧组克服了时间趋紧、天气不利等多重因素,在100多天里完成了全片拍摄和后期制作,确保电视剧如期上档。

  在传承发扬红色文化方面,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等文艺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11部舞台作品入选建党百年“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入选中宣部“建党百年”重点跟踪项目……这些红色文艺精品,既彰显着传承红色基因的湖南担当,也展示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将继续秉持为祖国、为时代、为人民用心创作的原则,继续努力生产优质的文化产品,让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文艺精品走向全国。

  (光明日报记者龙军、李晋荣采访整理)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委员:助力乡村振兴 文学永不缺席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在新征程上,中国作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与中心工作,积极展现新时代文学风采。

  2022年,我们推动实施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目的就是出好作品、出大作家,积极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两个计划启动后,在文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作家们的参与热情高涨,在社会上也引起了热烈反响。

  2022年,中国作协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活动,实现了全媒体参与和文学“破圈”“出圈”效应。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协助湖南益阳清溪村建设了20多个作家书屋,并帮助清溪村进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的内容建设。可以说,助力乡村振兴,作家们在场,文学不缺席。同时,我们积极筹划推动签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化润疆文学工程合作协议,联合19个省份的文学力量助力边疆文化建设。

  今年,我们将做好十多个省份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建设,组织广大作家参与新时代文学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密切联系广大作家的工作面走深、走广、走宽、走实。此外,我们还将举办“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活动,扩大文学辐射面,努力推出一批新时代文学的精品佳作,回应伟大时代的召唤,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采访整理)

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委员:创作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文艺作品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中国歌剧、中国舞剧汇集了多种艺术形式,是能够精彩讲述中国故事、承载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艺术品种。中国歌剧舞剧院是从延安时期走来的国家级文艺院团,新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均诞生于此。

  近年来,剧院致力于中国歌剧、舞剧的传承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复排经典与新创剧目并重,不但重排了歌剧《白毛女》(2015版)、《小二黑结婚》(2016版)、《江姐》(2021版),还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条主线,创作了多部高质量的歌剧、舞剧作品。例如,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剧《孔子》《李白》,致敬伟大抗战精神的歌剧《青山烽火》等。这些作品在各地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歌剧、舞剧的喜爱。

  我们和同行的文艺工作者们致力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艺术水准,推广普及高雅艺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帮扶地方政府、院团及院校,创作演出了多部作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剧院里的优秀青年演员多次被各省市特邀为主要演员,活跃在当代歌剧、舞剧舞台上。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样重要,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中国歌剧、舞剧新的表演样式。舞蹈展示课《舞上春》将业务考核从教室搬上了舞台,通过技术技巧与舞台表演有机结合,与华为合作运用“4K多视角+8KVR+360度自由视角”,全面展示了演员跳、转、翻、控四个方面的精彩表现,力求充分展现中国古典舞中的东方神韵。同时,采用“云演播”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共同推广,赢得了观众的热捧,并荣获全国“双创奖”。

  中国歌剧舞剧院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文艺院团的担当精神,与时代同行,发时代先声,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国歌剧、中国舞剧高质量发展,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采访整理)

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吴敏婕委员:用短视频传递文化之美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李晋荣

  从2013年创办“意外艺术”到现在,近10年时间里,我一直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大众文化传播。2022年,我在自媒体账号讲了近30期苏东坡,得到了1423万点赞量。庄子系列解读视频也收获了757万点赞量。我还先后出版了《大话西方艺术史》和《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上市当年获得了“当当年度艺术类畅销书榜”第一名。这些经历,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随着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在国内外市场“落地开花”,短视频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虽然每段视频作品只有几分钟时长,但我和团队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素材、碰撞观点。好的内容是深入浅出的,如果一个内容不够深入,就难以直击最精华的部分;如果一个内容不够“浅出”,就不足以实现大众化。在这方面,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文化自媒体工作者,往往更擅长通过短视频等不同形式,以接地气的表达完成“浅出”。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受到,要想实现内容上的进一步“深入”,则需要更多专业学者或研究人员提供内容上的支持和帮助。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自媒体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进行沟通合作,大家取长补短,打造更优质的作品。

  同时,我也希望文化对外传播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支持继续加强、传播内容更深化,帮助我们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李晋荣采访整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委员:大众文化更添新活力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处处展现生机与活力。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大放异彩,一系列优质电视剧不断涌现,晚会、音乐会、京剧等演出也呈现精彩繁荣的态势。这体现的就是大众文化的活力,是优质作品的魅力,群众是直接的受益者。

  近些年“文博热”持续不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文化需求。在互联网大潮面前,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掉队。它们凭借众多优秀创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

  与此同时,文化“走出去”也有不少新进展,它们展现着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丰富资源。

  文化的繁荣也催生了人民的参与热情。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文化创作展现了参与互动的热情与渴望。文化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更深入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世界。在国家富强、文化繁荣、时代进步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拼搏奋斗的干劲也更足了。

  文化活力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的创新性探索在不断推进,我们正共同奋力描摹这伟大的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5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