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代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
比如,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减施增效和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农业病虫草害重发、频发、蔓延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绿色农药是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物资,但我国对国外农药品种的依存度高,绿色农药创制核心技术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减施增效和绿色转型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集中突破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过程中的卡点,加快绿色农药新品种的创制。只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农业生产实际的绿色农药创新体系,才能破除国外专利垄断,助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采访整理)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委员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离不开促进消费。促进消费,就要稳就业,形成基于实际收入增长的消费需求。只有稳定人们对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信心,才能让人敢消费,从而把居民的储蓄和收入增长转化为消费动能。
同时,要看到消费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之处,着力补短板,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当前,我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供给不足,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的需求。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不仅对城市居民服务消费的品质、便捷性和多样性有很大提升作用,而且也能有效触达农村和相对偏远地区的居民,释放消费动能。要更好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消费环境。(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采访整理)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代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可谓“源头活水”。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长远来看,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然而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仍然较少。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比如按照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和自由探索等,对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进行分类评价,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健全科技评价激励、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从而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采访整理)
构建高效有序产业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曲永义委员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繁荣产业链供应链创新生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创新金融、人才、科技等政策支持方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化开放和多边合作,整合全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国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和有序转移,促进各产业链供应链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采访整理)
加强农村薄弱环节建设
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委员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意义重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并行发展。比如,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等,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壁垒。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打造农业创新高地。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乡村振兴一线转化,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筑好人才之“巢”,聚焦地方特色、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培养一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此外,要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采访整理)
增强国内外大循环活力
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陈增敬委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我国先后部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依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这样的“中国方案”深得人心。
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因科技创新引发金融创新而带来的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