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绿色发展·大家谈】
作者:李海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
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仍有个别省区存在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环评制度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旨在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的源头预防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源头控制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措施。唯有进一步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才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推动环评制度全面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通过政策环评、规划环评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配置的源头优化政策设计,从而服务全局性、深远性宏观决策,可以让战略、规划、政策在落地的全过程都更加绿色、低碳。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环评这一试点为例,分析评估原料药生产的环境风险,考虑当地药企发展需求,环评机构对原料药回归提出准入要求,确定将产业链附加值高、环境风险低的五种原料药列为第一批准入正面清单。如此一来,既保证了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又支撑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严格环境准入,强化重点行业项目环评。要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严把开发建设环境准入关口,严控低水平低效能项目的新增产能建设,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与范围内。对涉及人居环境、生态安全,以及重大资源配置和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的关键领域和行业,尤其要严格项目环评审批,把“一票否决”用在刀刃上,确保将“两高一低”等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牢牢挡在门外。
最后,提升环评的协同治理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探索大气与温室气体,水资源与水环境、水生态,土壤与地下水等多要素关联的协同评价。其中,可将温室气体评价纳入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一体谋划减污降碳,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引领,优化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例如,某石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就从提高园区集中供热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工艺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方面入手,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经过测算,规划实施后可减少标煤消耗188.53万吨/年,到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下降26.1%,很好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5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