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为山河“体检” 服务防灾减灾——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研行走进福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为山河“体检” 服务防灾减灾——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研行走进福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4-06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王倩

  走进茂密树林,铺满落叶的地面上,红色的森林防火消防管道沿山路蜿蜒延伸。在福建省晋江市的灵源山上,5条总长约8.53千米的森林防火消防管道、97个消防栓,扩大了以水灭火的覆盖半径,成为森林防灭火的有力保障。

  灵源山的变化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各地不断推进普查数据应用于防灾减灾的缩影。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近三年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此次普查摸清了哪些灾害、隐患底数?普查数据如何有效运用?近日,记者走进福建展开采访调研。

为山河“体检” 服务防灾减灾——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研行走进福建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全面“体检”,摸清底数、查改隐患

  在福建省晋江市泉州湾北部,一望无际的河口湿地上,成片红树林由近及远延伸至海岸线。河面上,树林中,白鹭、绿头鸭等野生鸟类正在游弋捕食。和谐灵动的生态画卷背后,是晋江市在海岸带防护修复工作中做出的不懈努力。

  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是最主要的海洋灾害,威胁着沿海人民的生产和生命安全。“基本上每年登陆或影响晋江的台风为6至7个。”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矿产科科长王玉志告诉记者,“台风风暴潮直接作用在堤岸上,会造成堤岸损毁。”

  在此次普查中,晋江市全面摸清了121公里海岸线海洋灾害基本情况,完成了承灾体风险隐患排查,形成了晋江市第一次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同时结合普查成果同步开展海岸带防护修复工作。

  王玉志介绍,红树林具有重要的海岸带防灾减灾功能,通过消浪、缓流、促淤三大功能实现防浪护岸的效果。自2021年1月起,晋江市种植修复红树林2912亩,大大减少了台风风暴潮对海岸线的损害。

  摸清底数、查改隐患,也是福建省南安市推进普查成果落地应用的方式之一。南安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典型的丘陵红壤区,台风暴雨、山洪内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南安市应急局党委委员、普查办主任黄震宇告诉记者,在普查中,南安市排查出各类新的隐患776处,立即进行整改,同步消除隐患。

  据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获取我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基于全面“体检”的普查数据,各地广泛开展了隐患整治。

  “天地一体化”,数据助力防灾应急

  天气预报、易涝点分布、实时雨情、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在福建省福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展示的防汛指挥系统,实时显示着福州市的各项防汛信息。

  “不仅是防汛指挥系统,当前,应急指挥中心已接入气象、水利、联排联调等多个自然灾害、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正在研发全市‘数字应急’大平台。”福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任立明告诉记者。

  城市水系各要素的动态信息也实现了“上屏”。通过“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查看闽江的潮位变化、光明港的水位情况;暴雨过程中,通过路面积水、雨量、排口工况等信息,工作人员迅速判断路面积水原因并快速处置。

  “2021年8月,台风‘卢碧’带来强降雨,汽车南站路面积水监测点发出预警,而河道水位和井下液位却均未超警。这说明垃圾、树叶堵住了路面的收水口,经网格化巡查人员现场清理收水口垃圾,路面积水快速消退。”福州市城市水系联排联调中心调度办主任胡铭说。

  房屋普查数据也实现了“上图”“建档”。福州市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中,完成房屋建筑调查总数196.3018万栋、总建筑面积约95779.29万平方米。在房屋结构安全管理平台上,利用房屋普查数据,全市房屋设置了“一楼一档”和“房屋健康码”。居民们通过扫码即可查看房屋安全状态。

  “数据赋能驱动智慧防灾应急。”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丘毅介绍,以普查数据为基础,福建省打造全灾种、全链条、全要素灾害风险数字化支撑平台,横向联通水利等26家省直单位,纵向汇聚部省市县四级共约27亿条数据,支持跨部门灾害数据汇交共享共用。

  探索应用场景,提升灾害治理能力

  “这张模型图显示的位置是福州大学城,这里是福州市高校的集中地。”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普查应用展示大厅,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务委员、福建省陆地灾害监测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路告诉记者,“2005年,台风‘龙王’在福建登陆时,这里曾发生较大山洪,造成人员伤亡。根据模型评估,这一区域是城市高密度、高脆弱的区域,致灾风险相对较高。”

  台风灾害链,即台风及其引发的暴雨、洪涝等灾害,是影响福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普查数据显示,1978年到2020年,福建省自然灾害损失中,因台风造成的伤亡人数占38%,经济损失占48%。

  “针对台风灾害,我们基于普查数据,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构建了‘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临灾风险快速评估模型。”高路表示。

  根据本次普查全面收集的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数据,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以台风“卢碧”为对象,对暴雨进行了动态模拟和案例反演。

  “建模计算可以每12小时动态评估福州城区台风灾害链的灾害风险,动态计算人口、经济和房屋建筑的暴露度。灾情实况对比分析表明,评估模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实现了灾害风险动态管理,未来将逐步应用到防灾减灾实战中。”高路说。

  普查数据还广泛应用到了更多场景,提升了灾害治理能力。丘毅介绍,在试点重大活动场景化应用中,福建省对第十七届省运会可能出现的森林火灾、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等重点灾害隐患进行灾情演化三维科学建模,通过综合模拟评估,提出场址规划、紧急避险和应急策略;在“产学研”合作中,开展尾矿库溃坝模拟和应急疏散研究,推动矿山事故防范技术理论研究。

  “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普查的效益也体现在成果的应用。”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表示,“要推动普查成果落地应用,为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06日 10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