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3月29日至31日晚,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全本在武汉剧院亮相,现场座无虚席。这是青春版《牡丹亭》第五次走进武汉剧院,当地“昆曲迷”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青春版《牡丹亭》青春依旧,19年来宛如初见。”
武汉站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3月巡演的最后一站。为期18天的巡演,苏州昆剧院为6座城市献上了12场精彩演出,其中10场青春版《牡丹亭》,1场《连环记》和1场《千年一叹》。12场演出平均上座率80%,武汉站上座率达100%。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广受欢迎的生动剪影。自2004年首演,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已演出400余场,每一场演出年轻观众的占比均在60%以上。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曾经在多个场合呼吁:“昆曲要年轻化,昆曲只有走向了社会,走进年轻人的心里,那么昆曲才有希望。”如今,老先生夙愿成真,昆曲以一种优雅而入世的姿态,成为当代年轻人向往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进高校,昆曲播下希望的种子
19年的实践证明,青春版《牡丹亭》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走进大学校园”,在大学生中播下昆曲的种子,进行古典美学教育。
2022年9月17日,在东南大学举办的“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家何华回忆,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6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举行高校首演。“6月的苏州很热,存菊堂没有冷气,两千多张椅子却找不到一个空位,过道里还挤满了人。除了苏大的学生,还有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赶来的观众。这是我第一次领略上中下三天全本大戏《牡丹亭》。”何华说。
时隔19年,青春版《牡丹亭》于今年2月25日重回苏州大学。18:15分许,苏州大学存菊堂外,检票观演的苏大学子排成长队。开演前,场内座无虚席。“今晚的演出和19年前一样,一票难求!”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音乐学院院长吴磊告诉记者,学校自2月24日中午开始派票,不到半小时,907张门票便被全部认领。“近年来,苏州大学开设了许多昆曲鉴赏课程,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昆曲迷’。无论学生是否看过昆剧演出,只要能踏进存菊堂听戏、看戏,那一定会埋下一颗热爱传统戏剧的种子。”吴磊说。
演出结束后,饰演杜丽娘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沈丰英回忆道:“记得2004年首演时,台下都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我也很青涩,经过这么多年,我的表演更加成熟了,而台下坐着的,依旧是青春的学子们。”扮演柳梦梅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表示,校园行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亮点,培养了很多大学生观众,昆曲由此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这种辐射效应是巨大的,对昆曲的弘扬、保护有相当大的意义。
从苏州大学启程,19年来,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国内外近50所重点高校,培养了大批年青一代昆曲观众。作为“昆曲迷”,苏州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书涵已陆续看过由孔爱萍领衔主演的传承版《牡丹亭》、进京演出的精华版《牡丹亭》等多个版本,他告诉记者,此次能在苏大看到青春版《牡丹亭》首演阵容,是“圆了一个梦”。“《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每一出每一折甚至每一个曲牌每一句唱词都很好,唤起了大家对古典美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今后我会更多地关注昆曲,带动身边青年同学了解、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李书涵说。
这台戏的意义,不仅表现在演出水平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大学昆曲艺术教育上。青春版《牡丹亭》之后,2017年,一出由北京大学牵头的16所在京高校和1所中学创排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问世,并在全国巡演。“这足以说明这么多年来,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教学实践,有了一个完美的、总结性的成果展示。”何华说。
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现戏曲的生机和魅力
“可以说,昆曲正青春。现在在剧场中,观看昆曲演出的年轻观众的比例占到了70%~80%。”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告诉记者,这种青春,不仅是演员梯队的年龄层次越来越年轻化,观众的年龄层次也是逐渐往年轻化发展。在校园中接触过昆曲艺术的大学生进入职场后,仍然会把一部分文化消费投入在欣赏昆曲表演上。
江苏省昆剧院在近些年的创作过程中,致力于不断拓展昆曲题材。无论是传承经典剧目,还是新编历史题材剧,或是现代戏的演绎,在内容和题材的选择方面都做了精心铺排,希望年轻观众能够更多关注昆曲这门传统而古老的艺术。
学古不泥古,昆曲原创作品最需要把握“度”的问题。获得2022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原创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舞台背景只有简洁的黑白红三色,灯光也特别简练。“可以说,《瞿秋白》是在把纯粹的表演艺术还给舞台。同时,全程使用韵白、中州韵,坚持曲牌体的创作模式,这是江苏省昆剧院在现代戏创作中一以贯之的鲜明特点,也正是我们的南昆风度。”在《瞿秋白》中饰演瞿秋白一角的施夏明告诉记者,现代戏在创作中仍坚守昆曲“一桌二椅”的精神内核,但是,演绎出来的精神面貌,却是时尚的,当代的。
采访中,昆曲界人士纷纷表示,昆曲在当下的传播,更多的是需要集思广益地去开拓传播的途径。“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最主要的还是缺少一些接触这门古老艺术的途径,或者说是少了那么一次机会。”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表示,所以,昆曲界要不遗余力地通过讲座、进校园演出、互联网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到昆曲。
3月31日,施夏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了一次昆曲的普及性讲座。4月28日至5月3日,“南昆风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昆曲展演周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江苏省昆将为北京观众带来整理改编昆剧《蝴蝶梦》、新编历史剧《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原创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三台大戏和两台南昆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希望在演出前能够举办多场讲座,让更多的观众对昆曲产生兴趣,进而走进剧场。”施夏明说。
票价也是主办方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此次“南昆风华”展演周,江苏省昆剧院正在与天桥艺术中心抓紧沟通,探讨增设早鸟票和套票优惠的可能性。主办方希望用更优惠的票价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真实地看一场剧场表演艺术。
为了播撒传统艺术的种子,昆曲人的春天都相当忙碌。4月1日,俞玖林踏上了苏昆第二季巡演的路途。他告诉记者,4月巡演的第一站是深圳。那里,有几位从大学时代就跟随他的演出路线辗转各大城市观戏的“铁粉”在等着他。如今,这些“铁粉”也都四十多岁了,他们带着爱人和上学的孩子,一起坐到剧院里,激动地看着昔日的偶像更加炉火纯青地演绎角色。岁月荏苒,容颜变老,但他们那颗恋着昆曲的炽热之心,如同昆曲的今天,依旧青春无限。这一刻,昆曲的魅力尽显无遗,多么美好。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0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