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共探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共探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4-10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编者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断探索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方式方法。正值春耕时节,记者带您走近几位躬身忙碌的农人,共同探寻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共探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4月8日,插秧机在福建省浦城县临江镇万鑫家庭农场高标准农田里开展再生稻插秧作业。新华社发

祖孙三代种粮忙

讲述人: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白吟浪村种粮大户 杨国安

  这几年,得益于国家试点项目的实施,全村5000余亩水稻田基本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60后种粮人做了半辈子的“硬件升级梦”——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终于成了现实。加上一批像我儿子一样的90后新农人,为农业生产植入高性能“软件”,让我们种粮的底气更足了。

  1996年,从部队退役后,我被安排到地方粮食部门工作。2005年,国家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主动要求下岗,子承父业,回村种田。两年后,我和父亲流转100余亩水田,成立了村里第一家合作社,开展专业水稻种植。凭借长期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科学的种植管护,不到三年,合作社获得超过10万元的纯利润,周边农户都看到了种粮的好前景,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为了带动更多种粮人走上致富路,2012年,我和父亲将合作社流转面积增加到1200余亩,打算靠着大面积经营做大做强合作社。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流转户田块面积小且零散、田埂路面泥泞、沟渠灌溉不集中,合作社做大后,效益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好,仅能维持收支平衡。

  2017年,农校毕业的儿子成了我的新“合伙人”。不久,镇村干部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村里入选2020年第一批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

  试点建设需要集中连片开展耕地田块合并、平整、改造,有的农户不乐意,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于是,镇村组建了调解队,我和儿子主动加入其中,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年长且无劳动力的农户,田地可优价流转给合作社或者交由合作社托管,年底的粮食收成可买卖或自留;有一定劳动力的农户,可以优先到合作社务工,每月赚取3000元以上工资;年轻农户,可以技术入股合作社或自己流转土地种粮,合作社将毫无保留予以扶持。

  有了多项选择,农户的顾虑渐渐消除了。2020年,项目如期开工,并于2021年春耕时节完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水稻施肥管护、用水灌溉、机耕运输等环节全面提档升级,种粮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大家拍手称赞:高标准农田真是“高”。目前,合作社流转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带动周边5000余农户投入水稻种植相关产业,年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

  如今,党的惠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农村“软硬件”设施不断提质升级,村里新农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种粮人有决心更有信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共探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3月29日,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星群村经过土地综合整治后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边春花绽放。新华社发

挑上金扁担 种出新花样

讲述人:宁夏农垦集团前进农场负责人 陆宝金

  春季的宁夏平原,蛰伏一冬的土地“醒”了过来,田间到处是干劲十足的热闹场面。我们农场也忙得不得了,1.3万亩二期高标准农田建设刚刚动工,推土机、挖掘机都来了,一块块小条田被铺展摊平,变成了横平竖直的连片田。

  前进农场属宁夏农垦集团,20世纪90年代初,农场土地陆续承包给职工种植。传统一家一户小农耕种下,田地零散、地力不同、灌溉设施不一,种植户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收益却很低。怎么改善?一时也没有好法子。

  后来,政府提出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要统一改造灌溉设施、推广智能机械化耕作。这意味着,分散经营的模式也要跟着变。大家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思前想后总觉得吃了亏。于是,我把大家聚到一起,接连抛出几个问题:土地流转出去,省了一亩地三四百元的承包费,拿着稳定的流转费,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还能打工多挣一份钱,是不是增收的好路子?现有的种植方式,一亩地纯收入不到1000块,要是遇上旱涝年,一年辛苦全泡了汤,划算吗?掰开了、揉碎了,种植户们渐渐想通了。

  改田、改土、改水,说干就干。五六十亩的小条田平整成500亩至2000亩的大格田,去除农沟、农渠和田埂,亩均新增耕地16%。3.6万亩的公管公种土地上,我们平整农渠130条,填筑农沟154条,直接增加土地面积4160亩。

  以前,在传统“一渠一沟”灌排模式下,用水矛盾突出、土壤盐碱化、地表径流污染……问题一箩筐;现在,我们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蓄水池,安装自动化滴灌设施,定时定量为农作物精准补水施肥。特别是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亩均节水50%、节肥40%、增产15%,增收500元以上,还解决了盐碱化和水污染的问题。现代化科学种田,到底是不一样。

  如今,我们有了更高追求: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无人农场”。装上了地理信息识别技术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田间地头“转身”“掉头”,灵活得像耕牛,农户们看了惊叹不已。原来,一家一户最多种五六十亩地,现在一个人一部手机,配套上智慧监测、无人驾驶等数字技术,管三千亩绰绰有余。挑上了科技的金扁担,咱农民再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今后,我们将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让每寸土地都丰收。

四季无闲田 圆了丰收梦

讲述人: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种粮大户 陈兆武

  我今年52岁了,1998年来到“福建粮仓”浦城办起了山农米厂,收购加工浦城大米卖到全国各地去。可收购的大米质量参差不齐,我决定:索性自己种!

  2015年,我注册成立了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水稻,之后几年,年年种,年年亏。我越发感到:靠以人工为主的老办法种田行不通了,必须找到种粮的好办法。

  这几年,浦城大力实施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在石陂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我流转了2000多亩连片耕地,种植了1600亩再生稻。那年冬天,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落户申明村,我们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成了科学种粮的示范基地。在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提前预防病虫害、科学做好水肥管理,还采取再生稻、“双低”油菜轮作,实现“四季无闲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而我,也享受到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农业技术培训,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去年,我种了3600亩水稻,总产量达到2000多吨,更坚定了我科学种粮的信心。

  今年,我流转了5000多亩土地种粮,其中3500亩用来种再生稻。俗话说“秧好半年稻”,在我们的水稻育秧工厂,育秧播种机、智能化催芽机、育苗温室等有序作业,3天可以育1500亩秧苗,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水稻育秧大棚,还能解决再生稻头季育秧受低温寒流影响而带来的烂秧烂种问题。

  4月初,大面积机插作业就要开展了。看着育秧大棚里一盘盘绿油油的“水稻宝宝”,这就是我们一年的新希望啊。说起今年还有啥打算,我准备把探头装到田间地头,打造“智慧农田”,和专家学者、农技人员一起,走好科学种粮路。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讲述人:江苏省海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品建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 姜小亮

  仲春四月,麦苗青青,如同碧绿色的毛毯,平整地铺在村里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上。作为开发区洋蛮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一部分,我们村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遇期,摘掉了无产业、无特色、无优势“三无”村帽子,着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0年10月1日,我们村被选中先行先试。一边是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机遇,一边是历史遗留问题阻碍发展。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不认可、不支持,我们决定以党建为抓手,创新开展“初心号”红色列车活动,村党员干部等担任“车厢长”,把身子沉下去,把意见带上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做通了部分村民的工作,收回了300亩集体土地。

  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村营收入从2018年的49.3万元,跃升到现在的174.29万元。

  今天的良田就是明天的饭碗。市里坚持高标准、智能化、节能型的建设方向,在区域内建设了农业产业服务联盟、耕地质量监测站、PE灌溉系统、生态排水系统、智能一体化泵站等,其产业核心区就在我们品建村。现在,农田两侧路边都安装了生态杀虫灯,田间安装了精准灌溉智能化阀门和管道,还修建了可容纳尾水的回收池。

  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金钥匙,我们村打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天地。这几年,我们不断探索,建设了农民实训基地、农产品展示中心、农产品电商直播间等,今年还投入建设180吨烘干、仓储产业,服务区域内65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预计每年增加30万元集体收入。

  新的一年,我们会撸起袖子加油干,夯实粮食生产“耕”基,在共同富裕路上继续前进。

低效田变身高产田

讲述人: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赤城社区党委书记 高永

  这个季节,走在田野里,连片耕地上越冬的小麦在春风中泛起绿波,蜿蜒的“水道”从田间穿梭而过……很难想象,去年这个时候,眼前麦田里种的还是低效的果木。

  去年,都江堰召开全市果木腾退恢复粮食种植工作动员会,成立市、镇街、社区三级包片工作组。为确保“腾”得出、“退”得稳、“留”得住,市里以1个十万亩和4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所在镇(街道)为重点区域,秉持规模化、景观化理念成片推进,促进腾后地块粮食、蔬菜适度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益。

  我们社区积极响应,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为了消除村民后顾之忧,我们跟大家一起,算清“种什么”“谁来种”这本经济账。经过几番讨论,大家意识到,把低效的果木腾退出来种粮食才合算。很快,大家从“要我腾”转变成“我要腾”,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低效果木林腾退工作。

  为确保“退”“种”无缝衔接,保障粮食作物生产安全和稳产增产,市里鼓励我们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将腾退土地打包流转或以土地入股形式与专业从事粮食生产的公司、合作社等合作,并聘用当地农户进行田间管理,探索形成“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发展模式。

  我们社区腾退的低效果木地,由外地种植大户王翱接手。去年11月,他通过增施有机肥、复合肥提升耕地肥力,种下500多亩小麦。转眼间,小麦已经拔节,开始慢慢出穗了。看这个长势,亩产估计能超700斤。王翱高兴地说,“再种上两年粮,这片低效田完全可以变身高产田”。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龙军、禹爱华、赵嘉伟、王建宏、张文攀、高建进、苏雁、李晓东、周洪双、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汤革新、杨云杰、邱春静、顾爱东)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0日 07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