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股“暖流”的奔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股“暖流”的奔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4-1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国平(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车行沙漠公路,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展现出的别样面目令人有点不知所措。

  沙丘连绵起伏,一心凹着造型,放肆地铺排,直达天际,看似纹丝不动、岁月静好,泛黄的天幕则将沙丘虚弱的控制力彻底暴露。有的沙粒已经随风而起,集体占据半个天空,一片灰蒙蒙,不明快、不清爽。双向单车道在漫漫黄沙中,如同被遗弃的一条带子,又瘦长,又孤独。一眼看上去,路上很洁净,但车轮滑过,躲藏在沥青缝隙里的沙粒被唤醒,“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车轮周边欢快地跑起来,纷纷奔向悬浮在空中那团凝滞的沙尘。

  这样一个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却是塔里木石油人的“家”。

  塔里木油田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怀抱中。这里是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是我国“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为南疆和下游沿线十五个省区市民生用气提供有力保障。

  在南疆百姓眼里,塔里木石油人送上门的天然气就是“福气”,家里烧水、做饭、取暖都方便了。打开燃气灶,跳动着的蓝色火焰就是一股股“暖流”,温热了新的生活。

一股“暖流”的奔跑

  在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塔里木油田职工杨禹正在调试设备。

  “有无天然气,日子好坏隔着十万八千里”

  位于喀什的南疆利民油气运行中心,从一楼的楼梯拾级而上,迎面能看见墙上挂着一幅画。画面上,石油人正在施工,规划线路,铺设管道。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拉着一位石油工人握手致意。远处的居民楼里,透过窗户,能看见家用天然气管道、燃气灶、暖气片等,家庭主妇正在忙乎,家人和亲友团团围坐,享受清洁、舒适的生活。

  这是一张农民画,名为《天然气到了农民家》,作者是麦盖提县的艾尔肯·司衣提。作品以简练、轻快而富有情感的笔墨,画出“天然气进我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南疆百姓的感激之情。

  居家生活有无天然气,直接影响生活品质、工作效率与日常心情。

  努尔麦麦提·阿卜杜拉在30岁那年经历了一件大事。2017年,他和妻子领着三个孩子,从和田市拉斯奎镇阿热果勒村搬到了吉亚乡团结新村,看到天然气管道从自家穿过时,他心想,“好日子”真的来了,已经在向自己招手了。

  吉亚乡团结新村是依靠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勇气、智慧,在茫茫沙漠当中建起的一座新村,也是和田地区实行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一个典范。

  以前过日子,烧水做饭,靠柴火。柴火要去捡,要去砍。沙漠边缘,最宝贝的,就是给人带来一点暖意和希望的绿色了。胡杨,红柳,梭梭,好不容易活了下来,有个“人模人样”,一刀砍下,于心不忍。肚子又要填饱,日子总要往前过,不砍又奈何?自己下手,往往量上还达不到家里的需求,只好掏钱购买。

  有需求,就有市场。多年前,和田市有一个柴火市场,生意很火爆。年深月久,周边一点点植被给毁了,沙漠更狂躁。

  后来有煤出售,价钱又低不了,而且眼皮底下出大事了:邻居家的孩子煤气中毒,人没了,两岁多一点。

  当得知团结新村“一站式”配上了天然气,努尔麦麦提搬家的意愿多了一枚很有分量的砝码,“没有那么多灰尘,不脏了,很干净,用起来很方便,一点就有火。还不贵,比以前烧柴火、烧煤都省钱”。

  其实,他表达出的一个中心意思,就是“物美价廉”。

  天然气成为南疆不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经离不开了”,日用而不觉。“福气”送达,欢乐你我他。塔里木石油人也心安,也欣慰。在油田的一些特定工作场所,能听见天然气在管道里“你追我赶往前跑”的声音。他们就喜欢听这匀称、欢快、有节奏的声音。

  去吧去吧,去温暖每一个人,去温暖每一个家。

  他们将此中经历过的难抛在身后,藏在记忆的深处。

  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的管道线路长、干支线多、站场阀室多,沿途经过大中型水域、冲沟、沙漠、戈壁、丘陵、沼泽、草原等地形地貌,经过国家重点保护区、胡杨林、等级公路、铁路等重点区域,经过农田、果园、村落等居民生产生活区。而且南疆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依托力量相对薄弱。

  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挺进!向前冲!“将军赶路,不逮小兔。”石油人遇到重大任务,有这个气势,有这个豪情。

  又处处小心谨慎,时时自力更生。

  “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有“利民”二字,自然要做到真“利民”,好事要办好,办精细,办稳妥。“将军赶路,呵护脚下每一粒沙、每一寸土。”

  按照规划,天然气管道铺设要经过一片胡杨林,得砍树。砍了,走直线,省事,规划里也是这么定的,行动有依据、有名目,不违规。但心疼。

  靠着砍树送“福气”,算什么本事?

  塔里木石油人对胡杨树也有感情。胡杨是沙漠里不屈的灵魂,是人类的战友,是人的精神追求的一个投射,亦是人的一个真切而浪漫的念想。

  施工在外,而且还是在荒漠里,能不能在遵循设计图纸基本精神之外,有一点主动性和创造性?

  给胡杨“让路”,管道线路绕着走“S”形。这就意味着成本提高了,投资增加了,施工时间延迟了……在所不惜!

  设计图上所标注的管道经过的地方,有一处小水坑,周围长了一片草地。石油人发现这里有野鹿、黄羊的蹄印,看来是它们平时饮水的地方。如果管道按原计划经过这里,小水坑将不复存在。荒漠里的这些精灵再次来到,是个什么心情?

  还是改道,维护生灵的生命权利和尊严。

  管道施工,机械作业,难免遭遇农田。南疆的自然生态本来就脆弱,大设备一过,所经之处如何是好?塔里木石油人定下的原则是,人工可以实现的,首选人工,温柔以待。必须上设备的,设备进场前,事先规划好线路,明确工作任务,争取一次就用足了、用实了,一次到位,避免二次进场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天然气就如一股“暖流”,携带着塔里木石油人的艰辛付出和细致情怀,通达人的心田。

  有人说:“有无天然气,日子好坏隔着十万八千里。”

  气化南疆,不是一个单一的事,而是好多个事,是无数个事,带来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是“化学反应”。

  1998年以来,塔里木油田建成4700多公里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管网,向南疆五地州42个县(市)和46个农牧团场,累计供气超500亿立方米,替代标准煤6140多万吨,减少木材砍伐8500多万吨,让800多万各族群众从柴薪时代一步跨入天然气时代。

  落点是人的生活,人的梦想。

  努尔麦麦提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努尔伊斯拉姆清秀而乖巧,正就读于和田市团结小学六年级。她说,即便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家里也暖和,学校也暖和,看书、写作业不用穿好几层棉袄。

  家里贴着不少她的奖状。内容有“因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表现出色”,被评为“三好学生”或“线上学习标兵”。

  “奖状群”中,有一张奖状比较特别。这是学校奖给她爸爸的,内容是由于他尊师重教,育子有方,关心学校工作,被评为“优秀学生家长”。

  还有四张更特别的,是手写的自制奖状,内容是“①号同学”在家里表现突出,分别被评为“爱做饭小达人”“小可爱”“爱干净小达人”“优秀进步小达人”。只是“奖状”二字被写成了“将状”。这些是妹妹们的“作品”。

  努尔伊斯拉姆的一个愿望是考上疆内初中班,到克拉玛依上学。她正在抓紧时间备考。平时,她也喜欢看小说。《爱的教育》《绿山墙的安妮》《战争与和平》,这三本书是她这段时间想读的文学名著。

  她的脚下有一条新路。

一股“暖流”的奔跑

  清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的员工在做广播体操。“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塔里木石油人的人生信念。

  “1分钟与23小时59分”

  方便、清洁、实惠,这是天然气的优点,不过也有个安全的问题。

  天然气使用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潜在的危险和危害,一旦泄漏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应急处理……向用户宣传这些天然气使用基础知识,是西尔艾力·吾浦尔这样的管道巡线工的一项职责。

  他是南疆利民油气运行中心泽普管理站的一名巡线工。天然气输送管道是埋在地下的,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管道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他们要密切关注管道沿线的地貌变化、管道沿线设施的完好性、沿线违章占压、种树、安全保护范围内的违章施工、周边社会活动情况等。比如说,地下就是天然气管道,要留心有人有意或无意,在管道周边“搞大小动作”,包括取土、采石、用火、堆放重物、排放腐蚀性物质、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建家畜棚圈、种植深根植物等。

  除了人为原因,还有可能是大自然在“作怪”。发洪水了,或是刮风季节,要看看管道是否存在移位、裸露、外防腐层破损等现象。

  这些都要人来盯着。尽管设有管道远程自动控制系统,但发现细部的事、解决具体的问题,还是需要人工在场。机器无法做到一切。

  西尔艾力和同事的工作范围,是从喀什地区的泽普输气站开始,途经喀什地区的叶城县,到和田地区的皮山县,来回三四百公里,三天一个周期,像一个长长的钟摆。

  这一程,西尔艾力和同事开车出发。如果公路沿线正好有管道,车开得很慢,时常停下来,看看是否有异样。管道和公路并不总是同步的。戈壁、沙漠、农田、沼泽地,经常是管道途经的地方,“车巡”实现不了。两人下车,结伴“步巡”,一人驾车,到前方路口等待。

  用西尔艾力的话说,坐个车,巡个线,走个路,吃个饭,喝个水,巡个线,天就黑了,一天就过去了。他们巡线工在单位里不需要单设办公室,反正工作就是在野外,坐不了,也坐不住。

  “步巡”的距离,有长有短。他和同事负责的一段,有30多公里在沙漠腹地,部分地段没有手机信号,真正的无人区。每次出发,都需要考虑周全。要带好相关检测设备,还有饮用水、馕,能捎点水果就更理想了。风沙大的季节,还要备好一堆尿素袋子。风一刮,沙就跑,以致埋在沙丘里的管道都露出来了。这就要用尿素袋子装满沙子,在管道上摞起来,以防管道暴晒。

  行囊里还有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这是一部“为了保护石油、天然气管道,保障石油、天然气输送安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法律。遇到村庄,时机正好,他就掏出这部法律的单行本,跟大家说一说法律上有哪些规定。

  巡线可是一件严肃的事。每次宣讲法律知识时,他尽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单行本封面上的国徽露出来,让大家能看清楚,“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是国家的法律,需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要大意”。

  巡线也是一件熬人的事。太阳毒,依然要在荒漠里走。洪水把桥给淹了,没路了,游泳过河。风沙肆虐,背着风坐一会儿,避一避,继续起身,走一步是一步。他四十岁刚出头,头顶着急,青丝缕缕没了踪影。工牌上的照片,更年轻时的他,还是一头秀发,十足的帅小伙,“朋友们都说,我的头发让巡线给巡没了,伤脑筋,哈哈!”

  “用脚步丈量管道安全,用责任输送惠民福气,用真情传递关怀温暖。”这是南疆利民油气运行中心泽普管理站的工作准则,西尔艾力记在心上。人在世间行走,是要承担责任的。

  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义务巡线工”站了出来。一些老汉,切身感受到天然气的好,怎么能容许有人来搞破坏呢?怎么能老是麻烦别人,自己怎么就不能干点什么呢?于是,他们总是到西尔艾力这里“报备”,就地认领任务,“这一段管道就归我了,你不用管了,有事给你打电话”。

  气化南疆,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单向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是“我们”的事,是双向奔赴的事。

  “我们巡线工再辛苦,巡线周期再频繁,花的时间也只有1分钟,沿线的老百姓花的时间是23个小时59分钟。管道就在他们身边,正是因为他们用心,管道的安全才有保障。”西尔艾力说。

  在塔里木油田,有太多像西尔艾力这样的使者,以脚步、以责任、以真情构建起和谐的“油地”关系。在戈壁荒漠,一条条天然气管道,让温暖传递,让人心畅通。

一股“暖流”的奔跑

  胡杨是沙漠里的生命之魂,也是塔里木石油人的亲密战友。工作之余,他们想着各种办法,与胡杨合影留念。

  不荒凉的人生即丰盈即滚烫即欢畅

  蒲俊是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刚入职和田河采气作业区时,想找四川老乡说说地道的四川话,结果发现有点困难,身边的师傅,老家什么地儿的都有,比如甘肃、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南、湖北……真的是五湖四海。

  “和田河采气作业区”这个名字,相信让很多人认定,作业区就紧挨着和田河,就像大城市里货真价实的“亲水社区”,在河边散步能看到小区里的楼房,在小区里的高层住宅也能看到河水波光粼粼。但是,和田河并非和田河采气作业区的“背景”,两者相去甚远,就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跟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密切相关的是一座山,也就是麻扎塔格山,又称红白山。这座山的东西横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背靠连绵的沙丘。这才是和田河采气作业区最大的“背景”。

  1999年出生的蒲俊,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是他的学历“背景”。从广安到克拉玛依上学,他第一次见识了戈壁。工作来到和田河采气作业区,他第一次见识了沙漠。

  “当时在车上看到沙漠,一大片、一大片的沙子,看不到头,感到很新鲜、很神奇。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正好当天晚上还有月亮,就想起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蒲俊说。

  他后来想,自己当时有“看沙漠不是沙漠”的感觉。

  时间不言语,事态开始起变化。沙漠慢慢露出真面目。

  这里不仅有极端的昼夜温差,更有频繁的风沙活动。风沙季出门走一圈,耳朵、头发里都是沙子,洗个澡,冲下的都是“黄水”。盛夏时节,这里的地表温度可以高达七十多摄氏度,“出趟门,感觉发了一次高烧”。

  这里的用水,是从老远的墨玉县运来的,太宝贵了。夏天酷热难耐,大家用水有“两不敢”,喝水不敢敞开肚皮喝,便后冲马桶按钮不敢摁到底。

  窗户玻璃是双层的,泼点水,进不来。狂风刮起,沙粒兴奋异常,打了鸡血似的乱窜,一个晚上,室内窗台上躺着两寸厚的沙。

  “风起黄沙不见天,流沙肆意埋家园。”为了不让沙尘影响正常生产,风沙稍事停歇,大家按照责任区域,把1.8万平方米装置区域内的积沙清扫干净。往往是前脚刚清扫好,后脚又堆积如山,每个人每天的清沙量都在两吨以上,尤其是清扫管线上的积沙,由于管线盘根错节,扫把、铁锹派不上用场,只有用毛刷和抹布,这是一个既费力又耗时的活儿。为了把流沙挡在外边,大家自己动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靠近站区的沙丘扎上草方格,在站区外围竖起两道草把子栅栏。

  这里真的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一条路,横竖不迷路。

  这里似乎是一个“气候干燥、生活枯燥、心情烦躁”的地方。

  蒲俊又不得不承认,沙漠毕竟还是沙漠,“看沙漠就是沙漠”。

  时光往前走,人的认知又深了一层。身处荒漠,蒲俊发现,自己所在的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就是一处“世外桃源”。

  “大环境”是无边的、冷酷的沙漠,“小环境”则自有风情。

  绿植在这里享有特权,点点绿散布在角角落落,灵动而温馨。

  大家共同饲养的一群猫“上天入地”,跟人打成一片,卖萌没个尽头,撒野不商量。

  野外作业,时不时遇到一些可爱的小石块。大家闲时捡回来,冲洗干净,摆在公寓的客房里,供远道而来的客人赏玩。

  生活区里设有图书角,墙上张贴着新版眼保健操图示、视力检测表。

  这里一直在建设“家文化”,经常有文娱活动,大家一起乐呵乐呵。蒲俊就参与改编了央视春晚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另取名曰《有话直说》,里边的白云改称翠花,蒲俊自己出演这个角色。

  “改革春风吹进门,石油工人抖精神。各项业务齐飞腾,我部同事皆能人。”“昨日荒郊伴野外,只见风雪又交加。无言无语炼油砂,涓涓不息建我家。”“风沙能够侵蚀大地,却侵蚀不了石油人的心灵。在这里,没有抱怨、委屈,只有一张张意气风发的笑脸。和田河气田员工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沙漠风筝赛、篮球赛、爬沙丘、茶话会、员工生日聚会等常常举行。”这些小品里的台词,都是蒲俊真切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这里的每个人,没有闲着的,靠得住,顶得上,以“沙海里的居民”自居,这就是说他们有扎根大漠的勇气和决心。

  闲暇之余,他命笔写下一段段文字,为这里的“师傅们”放歌:“二十年间,他们与风为友,以沙为伴,他们是我见过最勇敢、最坚强、最闪耀的人。他们是一道光,是灯光,是阳光,也是沙漠里最美的风光。”

  这样的一群人,是大写的人,“春来夏往,秋收冬藏,大地丰盈,苍茫人间并不寂寞,始终有这群名叫和田河石油人的红衣卫士背对山河,燃万家灯火”。

  与“师傅们”朝夕相处,蒲俊明白了很多的人生道理。他写道:“人生的大海波澜壮阔,纵然狂风骤雨卷起千堆雪,也只当吹皱了春水,永远吹不走的,便是那颗永恒的直面磨难的心。”

  塔里木石油人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视为人生信念。人生不荒凉,人生当几何?

  人生是丰盈,是滚烫,是欢畅。

  “师傅们”以热血生命,给蒲俊上了一堂堂深刻而亲切的人生课。对于沙漠,他有了新的认知,“看沙漠不只是沙漠”。

  “这里是美的。”一直将“尴尬了”“我不知道怎么说”挂在嘴边的羞涩大男孩,此时颇为笃定。

  肩上的责任也更清晰了。他在一篇“小作文”里写道:“漠上的冷风拂过我的脸庞,微微的冷意拉回了我的思绪,我望向远方,师傅们都走远了,我可得追上去,我这个年轻人可不能认输呀!”

  气化南疆,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几代人毅然入场,师傅传帮带,徒弟跟着来,跑好接力赛。

  “师傅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奇迹,“师傅们”的故事口口相传。

  于洪海是位于轮台县西气东输第一站的油田高级技师,摸透了天然气的“脾气”,到现场听一听天然气流动的声响,就大致清楚设备的运行情况。

  他说,这得益于“师傅们”总结出来的“看听摸闻”四步法。看,通过对机器运行的表面现象进行观察并作出判断;听,通过听声音辨别设备是否正常;摸,用手触摸检查运行设备的缺陷和隐患;闻,通过设备异味判断隐患事故。

  还有“三清四无五不漏”,具体来说,就是值班房清洁、设备流程清洁、工作现场清洁,无油污、无明火、无易燃物和杂草、无散失器材,设备和流程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火、不漏电。

  “这些都是师傅们总结出的经验,实打实的,科学,管用,是金刚钻。”于洪海说。

  为何塔里木石油人手中经常握有“金刚钻”?南疆利民油气运行中心和田管理站站长黄炯喜欢用王阳明的一句话告诫自己,“人须在事上磨”。

  人在事上磨久了,也就成熟、通透了。

  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阿克采气作业区,有一个用铁架子焊接而成的简易帐篷房,三面封闭,一面敞开,红灯笼挂了两排,有场面,有气势。作业区党支部书记李宏捷说,平时有空,“师傅们”就在里边聚餐、聊天、打牌、唱歌……这里风大,刮起来毫不客气。“师傅们”一合计,将计就计,将这个房子命名为“听风阁”,斗大的红字,个个精神抖擞。

  自从来到和田河采气作业区,蒲俊经常想起上学时语文老师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

  单位食堂里,有两款辣椒酱,都是食堂师傅自己的杰作。红辣椒酱被命名为“沙漠英雄1号”,红油闪闪,汪汪一片,辣度看着就烈,是个标高。青辣椒酱是“沙漠英雄2号”,辣度相对更温和一些,但沾上一星点,舌头就有后撤的冲动。

  蒲俊喜欢用“沙漠英雄2号”拌着米饭吃。沙漠里毕竟很干燥,吃太辣的,容易上火,吃一点可以纾解乡愁。

  吃着“沙漠英雄2号”拌饭,蒲俊不时看着身边正在认真就餐的“师傅们”,脑海中不时闪现出“英雄”二字。

  跟食堂同一楼层的图书角书架上,端正地摆放着一部《东方》,上中下三卷本,弘扬的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部作品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作者是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这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发展和胜利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书中有一章,名为《征服“死亡地带”》。作者写道,当满载弹药的卡车,一辆一辆从桥洞穿过的时候,司机们还看到他们的“贺同志”,坐在定时弹上静静地抽烟哩。仿佛他愿在那被征服的黑怪物身上多坐一会儿似的。那轻快地呜呜响着的汽车轮声,也像在热情地赞美着:“胆敢征服死亡的英雄,永远是生活的开拓者。”

  我们也可以说,胆敢征服“死亡之海”般荒漠的英雄,永远是生活的开拓者。

  (本版图片均系作者所摄)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