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非遗之美绽放时代光彩——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侧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非遗之美绽放时代光彩——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侧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11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五颜六色的西湖绸伞、精美绝伦的缂丝手包、温润如玉的郑州窑青瓷制品、古老而又时尚的赫哲族鱼皮服饰……眼前这些非遗产品,既沉淀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散发着时代生活的气息,让你觉得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古董,而是你我生活中的陪伴。

  是非遗传承人,将非遗从传统角落引入现代生活。

  也是非遗传承人,为非遗注入了时代温度。

  5月10日,天津武清,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在这里举办。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承办。人们用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向为非遗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及专家学者致敬。

  传承增收两不误

  活动现场除了非遗产品的静态展示,还有服饰秀、武术表演以及京韵大鼓、二胡演奏等动态的非遗呈现。在充满非遗元素的活动现场,人们聆听非遗年度人物的故事,学习他们的传承经验。

  在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看来,非遗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非遗传承的主体除了传承人,还有广大民众,只有靠广大民众才能厚植非遗传承的土壤。

  作为非遗传承人,丁兰英不仅自己传承彝族服饰技艺,还带领千名绣娘投身到彝绣产业中来,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彝绣产业。这些绣娘以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为主,她们用一枚小小的绣花针,不仅绣出了彝绣的广阔传承路,也绣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路。

  而80后非遗传承人石濡菲,坚持传承与创新双腿走路,带领一群青年人攻破关键技术,完成新品开发,让传统六堡茶实现了古茶飘新味。同时,她不忘初心,反哺乡梓,带动家乡茶农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生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绵延传承,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说。

  江努日·图日干巴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玛纳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3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玛纳斯》,逐渐成长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玛纳斯奇(民间歌手)。多年来,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发掘和培养玛纳斯奇。如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处处可见玛纳斯奇说唱的身影。舒紧疾徐,高歌低吟,他们唱响的是一个个传颂民族团结的家国故事。口耳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彰显的是玛纳斯这一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

  成为国家文化名片

  竞技场外,奔波忙碌,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身边有他的保驾护航;推拿按接,关怀备至,矢志不移甘于奉献的背后是他的大爱仁心。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医药(蒙医正骨疗法)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乌日根桑格。

  2006年以来,乌日根桑格以国家摔跤队和国家柔道队队医身份参与备战3届奥运会,并且两次以蒙医正骨医师的身份出征奥运会。他以精湛的医术为队员疗伤,助力中国体育健儿冲击奥运奖牌,他用精湛的技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因此,非遗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艺,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

  川剧名家沈铁梅不仅创新了川剧的声腔艺术,还成为将川剧带到西方音乐殿堂的第一人。她带领重庆市川剧院,一路高歌,把川剧唱遍了祖国各地,唱到了世界舞台。当她站在外国舞台上,演着拥有三百年历史的中国川剧,唱着地地道道的川腔川调,当台下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时,她知道他们看懂了、听懂了、喜欢上了川剧,知道中国川剧征服了他们。“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为川剧艺术骄傲,更为祖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骄傲。”沈铁梅说。

  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专攻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明之华章”项目荣获国际博物馆协会服装专委会60周年大奖,并于2022年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也把丰富的国际经验带回了国内。

  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当今世界,非遗元素无处不在,非遗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未来非遗的传承之路和传承方式会有无限可能。

  近年来,经过各级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非遗传承的路径日益多样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秦淮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不但将秦淮灯彩的精髓发扬和传承了下去,还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形成了自己“陈氏秦淮花灯”的独特风格。

  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在将传统老腔由“只闻其声”的幕后唱腔表演带到台前展演的同时,也深知华阴老腔的传承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还有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他通过传承基地培训了上百名学员,为华阴老腔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了新生力量。

  “年画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根。”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为刻年画磨出了一手老茧,却使得古朴的杨柳青年画艺术再吐芬芳。

  在现代社会,传播对非遗传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撰写文章、接受采访,持续为提高非遗的社会能见度鼓与呼,并极力为乡村非遗的转化创新而奔走,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非遗的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1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