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韩 寒 赵 凡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中国典籍保护、整理出版,中国历史研究、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等一系列文化殿堂相继落成,不仅成为我们传承文脉、奏响弦歌的文化场所,也成为我们不忘本来、开创未来,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蓄力量的精神基石。
典籍,让文明的力量更持久
从石室金匮到寺院经阁、从官立书院到私家书楼,藏书,一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独特方式。然而,文明的火种却每常摇曳于历史的风烟。兵燹、盗匪、火灾甚至虫蛀,都会轻易毁掉珍贵而薄脆的纸页。
“纸寿不深”,不仅是爱书之人对藏书易朽的喟叹,更是时人对古代国力不济时典籍常遭外力损毁的悲鸣。
治世藏书。唯有富强、文明的社会,才能成就纳藏版本的伟业,才能让珍贵的典籍不再畏怯战火、担忧流逝的时光。
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文化传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2022年7月正式开馆,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构筑起传承悠久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种子库。截至2023年5月,入藏版本总量已有约2500万余册/件。
陶器、玉器、青铜,简牍、丝帛、纸张,经书、史书、子集、文集,书法、绘画、雕塑……一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在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华堂内,都有迹可循。马克思的珍贵手稿,全球各语种共计300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出版成果,聚于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内,相映成辉。在恒温恒湿的洞窟内,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四库全书》的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在抄写完成后实现历史上首次相聚,意义非凡。
纳历代智识、蓄天下典籍、融中西文明。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也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
从《尚书》到《十三经注疏》,从《史记》到《清史稿》,从《诗经》到各类文集,卷帙浩繁的古籍典藏,是我国文化的一座座山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重视典籍的保护与修复,也重视典籍的综合利用与出版。2022年4月,《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出台,从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众多中华典籍焕发新生。
盛世修典。2022年11月,《复兴文库》前三编正式出版发行。总计60多卷、300多册、1.1亿多字,时间跨度达百余年的《复兴文库》,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全面梳理和精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系统反映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重视典籍,一方面向历史传统沉潜,另一方面向伟大精神开掘,必将丰富全社会的文明滋养,筑牢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持久而深沉的文化力量。
历史,让前行的脚步更稳健
首都北京,北中轴线旁,中国历史研究院坐落于此。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与文献,串起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科学,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贯通学史、治史、用史的方方面面,涵盖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世界史各个领域,体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深刻把握,为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我们自信的源泉。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经中国学者不懈的努力,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反映着甲骨文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
有近百年历史的敦煌学,一度盛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近年来,中国学者孜孜以求,完全取得了国际学术话语权和敦煌学研究的主导权。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诞生百年的中国考古学,成绩斐然: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论著大量出版,研究手段日益精进,文保技术长足进步……这些方面,无不为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历史,是我们智慧的源泉。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揭牌成立。从建立全国主要史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到发布面向全国史学领军人才的“学者工作室”制度,从组织编纂《习近平论历史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等全国性重大课题,到《(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历史研究院团结全国史学工作者,焚膏继晷,同心协力,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新篇章。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国史著作《新中国70年》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订成果纷纷问世,地方志工作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累累硕果彰显着时代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我们要总结发扬,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站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格局,用正确的历史观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