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艺观潮】
作者:卢 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近日,“新时代民族影视高质量创新发展座谈会”在云南召开。会议引发大众对新时代民族影视创作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关注。近十年来,中国民族影视的创作步伐始终紧跟国家发展进程,不同阶段都有讲述民族故事的重要作品诞生。这些作品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人物命运的变化植根于现实历史进程中,用独特视角开拓了中国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内容空间。当下,在新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题材影视创作迎来新一轮发展。
电视剧《都是一家人》剧照
影视作品同步呈现民族生活的喜人变化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在消除绝对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民族人民生活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喜人的变化,在民族影视作品的呈现中也更多体现出来。
全景式展现城市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电视剧作品《都是一家人》,从上百位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和基层民族工作者的真实经历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同胞走出边疆村寨、走进沿海开放城市创业的生活故事。剧中,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白族、藏族、赫哲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同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城市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成长为城市发展建设者,使故事跳出了一时一地的视野,进入到更广阔的现代都市生活之中。电视剧《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金色索玛花》《北方大地》《雪莲花盛开的地方》《长白山下我的家》等作品都受到大众欢迎,他们既努力还原几十年来城市和农村民族工作的发展历史,也折射了众多当下时代发展的重大主题,将现代化、精准扶贫、城乡一体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内涵,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条主线表现出来,时代感和国家政策紧密结合,把当下社会景观呈现得生动鲜活。
在这些作品中,民族生活不再是被观看的民俗风景。相反,融入城市、就业生存、搬迁改造、教育医疗等正发生在中华大地上每一个角落的生活现实,成为影视创作呈现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影视创作中,各民族人民共同置身于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等重大社会议题和场景之中,人物的前途命运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命价值也超越了个人情感和民族身份,成为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积极关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民族影视叙述不能脱离时空特殊性和文化差异性,让故事悬浮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生存感受之上,而是要在各种现实关系的交汇中,把民族故事始终置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在流动和变化中予以动态呈现。
现实中的民族生活时时处于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影视故事既要写出真实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体验,也要表现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观念变迁、心态调整等复杂维度,引导人们思考民族文化如何迈向现代化的问题。如电影《远去的牧歌》深情凝视草原牧民开始新生活的过程,通过人物思绪在特定情境和生动细节中的自然流淌,折射时代变革过程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变迁轨迹。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山海情》等作品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细腻刻画贫困户的心理转变,也表现了扶贫干部的思想成长。《金色索玛花》《阿坝一家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故事的叙事重点,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思想深化,准确捕捉扶贫故事背后百姓的心路历程。
对人物形象、心灵丰富性的呈现,决定了民族影视创作水平的高下。优秀的民族影视作品既要感人至深,准确捕捉人类共通的情感,又要能够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轨迹中发现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下更深刻的内涵。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在脱贫攻坚的成果上实现乡村振兴等问题,值得创作者思考。这也启示我们,民族题材影视创作要与社会大主题相呼应。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海报
守正创新成为民族题材的创作指向
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准确度,需要用合适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和挖掘。因此,新时代民族影视创作在直面现代转型的同时,还需在艺术上实现突破,用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找到优秀民族文化全新的美学发现。这首先要求创作者敢于打破既有的创作思维定式。电影《米花之味》一改以往留守儿童与返乡影片的深沉色调,用明快的配乐、亮丽的色彩、团圆和祝福的基调描写一个社会切面——见识大城市之后返回家乡小寨子的傣族女子叶喃,发现故乡和女儿都变了。在改变的大语境里,代际沟通、女性地位、城乡差异等种种问题化解在幽默的情境氛围、会心一笑的细节和无声却有力量的关怀里。导演用当地象征团圆和祝福的“米花”为意象,让观众意识到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依然是那些朴实无华、真挚动人的细腻情感,昭示着民族精神内涵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延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不落窠臼地把田园治愈故事放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讲述,传达出白族诗意栖居的生活态度。这些别开生面的案例,提示我们要善于化用时尚潮流,甚至主动创造潮流。
一直以来,民族题材影视创作在守正创新中探索着创作方向。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民族生活内容始终是重要构成。民族生活的现代化、民族精神人格的现代化、民族审美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入新时代的民族影视需要担负的文化使命。这一长效工程需要厚积薄发,而真正扎根生活,用心、用力、用情创作是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民族影视工作者不能丢掉传统文化之美,要在把握文艺创作规律的同时,思考现代化与民族传统共生共存。唯有在守正中创新,去发现和理解新时代,才能用全新的审美创造进行独特的视听表达,从而激发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