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打造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队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打造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队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03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科学随笔】

  作者:杨中楷、林德明(分别系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作为一类重要的人才资源,工程科技人才对工程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畅通、人才评价“四唯”等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如何建立一支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相适应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呢?

  首先,要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当前,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紧迫。而要发挥以上作用,必须通过激励手段和引导政策,推动广大工程科技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实践,提升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但同时,要特别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否则人才队伍将面临断层和枯竭的风险。

  为了保持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海外工程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的自主培养体系,加快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要根据人才发展规律提供全面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使工程科技人才能够持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三要畅通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在不同岗位和机构间进行经验和知识的交流,强化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丰富工程科技人才实践经验,培养多元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要处理好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的关系。工程科技人才引进是提升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和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给予优秀人才必要的支持。

  我们既要注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又要提升本土工程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一是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帮助工程科技人才掌握创新方法论和工具。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由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强化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搭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通识教育,拓展学生多学科视野,提升工程创新能力。依靠多学科的研讨会、团队项目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深入实施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推动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全方位“能力培养”转变。

  再次,要处理好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师等四类人才之间的关系。战略科学家是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科学家,能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和决策参考。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特定领域内有着卓越的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可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他们与战略科学家的合作和互动,能够形成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力量。青年科技人才是具有潜力和活力的重要力量,可与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行紧密合作与交流,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卓越工程师则是在工程领域中具备卓越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负责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与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合作可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笔者认为,四类人才的协同可在有组织的科研中实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四类工程科技人才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四类人才的各自优势,共同突破工程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核心技术。

  同时,要推动工程科技人才进行有组织科研。在当前时期,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一是工程科技人才应围绕“四个面向”明确科研定位和科研目标;以科研团队与学科方向为轴心,发挥科研能力、协作能力;以实验室和制度为最终保障,提供必备工具和场所,保障整个科研的顺利开展。二是现行学科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所形成的成果评价机制,易演变成论文导向的科学研究,因此,应加快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对于参与跨学科、跨机构所产生的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应当形成相应的兑换机制,完善资政建议和学术成果、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研项目分类评价办法。

  最后,既要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也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能够开展工程创新工作、在未来取得重要突破的基本要素。而主观能动性是支持工程科技人才如何选择工程科技创新道路、能否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要素,在实践中要将两者有效结合。

  一是要培养以卓越科学研究能力为主的客观能力。通过改革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程科技人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育和多学科交叉下的通识教育,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产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二是要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把激发报国热情和奉献精神贯穿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培育工程科技人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中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充分激发广大工程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为工程科技人才排忧解难、松绑减负的工作。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3日 16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