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抗敌地下堡垒:焦庄户地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抗敌地下堡垒:焦庄户地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9-03 0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物故事】 

  作者:魏新玲(96901部队副研究员);钱均鹏(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北京市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坐落着一个小村庄——焦庄户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人民利用地道,以极小的伤亡创造了不俗战绩。2015年8月,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抗敌地下堡垒:焦庄户地道

  抗战时期,焦庄户村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西北前哨,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东部边缘,是通向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夏,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一支部队来到这里,在焦庄户撒下红色的种子,村民马福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抗日活动逐渐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日军也在离村不远的龙湾屯修建了炮楼,设立据点,不到二十分钟就能进到村子,焦庄户人民面临着危险处境。

  为打击敌人保护自己,194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村长马福开始带领村民挖地道。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院内,挖掘能容纳两三个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作用,但若被敌人发现就没有转移余地。为了同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焦庄户村民对地道进行了不断改进。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设计了水缸、炕洞、墙柜、锅台、猪圈、驴槽等较隐蔽的出入口;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或在洞内挖掘迷宫似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气等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计安装了翻板和暗堡;为了更有效打击敌人,村民们从单口隐蔽式地道探索出了直通形地道、战略性地道,加装了瞭望孔、射击孔,修建了与地道相通相连的5层18米高的瞭望楼。到1945年,建成了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全长11.5公里,能战斗能生活,“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地下堡垒。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人民利用地道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1943年夏,驻王泮庄炮楼的一小队日军三十余人,埋伏在村北的苇塘里,准备偷袭焦庄户。此时,村里的十几个民兵在中队长马文藻的带领下,在离苇塘不远的老槐树下训练。发现敌人后,民兵用土枪土炮与日军打了起来。与此同时,村民全部进入地道,安然脱险。一番鏖战后,利用地形以及地道优势,民兵居然把这个日军小队击溃了,而且没有一名村民伤亡。这大大鼓舞了村民们的士气。从1943年到1948年,焦庄户人民共战斗15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130多人,俘虏敌人100多人,击毁敌军车一辆,缴获武器100多支,子弹3500多发和电台1部,为冀东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由于斗争形式新颖、战绩卓著,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11月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称号。

  “燕山脚下英雄庄,地道抗日引为豪。”这是现在焦庄户村村规民约开篇的两句话。焦庄户人民因地制宜,将自身的弱势转化为灵活机动的战斗形式,为革命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3日 07版)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