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我们的根在田间地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我们的根在田间地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07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我们的根在田间地头”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鸿彬

  “我们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还是要回到田间地头去。”前不久,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麦田里举办的一场主题党日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康振生与支部师生围坐在一起,学习党的最新农业政策,探讨如何将科研成果更好应用于田间地头。

  “大家看,这片小麦长势喜人,离不开团队成员经年累月开展的无数次调查和科学研究。”康振生指着眼前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深情地说,“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的根在田间地头,我们的心也必须始终与农民群众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研发出真正有用的技术。”

  “这是当时宝鸡地区小麦条锈病严重时的真实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晓杰给青年党员们翻看起2021年3月16日的一组照片。

  “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振岐踏遍了甘肃陇南、陇东和陕西关中所有乡镇的麦田。”康振生回忆,20世纪70年代末,李振岐将学校大门口东南处的防空窑洞改建为低温实验室,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带队工作,在国内率先揭示了小麦条锈病的越夏越冬和流行传播规律。

  2000年,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康振生,接过导师李振岐的担子,成立了植物免疫研究团队,每年都坚持下田调查。“我们几乎没有周末,一有节假日就去山区调研,驴车上不去的地方,我们就徒步攀爬。”讲起跟导师攻坚克难的研究历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杰感触颇深。

  正是通过数千份样本采集、上万次实验研究,2017年,作为“双带头人”的康振生团队有了重大发现:有性生殖是我国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途径。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相关内容,还登上了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

  “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若不能解决田间地头的难题,终究是纸上谈兵。”康振生说,“农业院校教师一生要站好两个讲台,一个是教书育人的讲台,一个是田间地头的讲台。常常自问初心何在,人生之路才会走稳走远。”

  赵杰告诉记者,自己每年4月至6月都会带上团队成员,通过实操和传授“铲、遮、喷”三字法新技术,帮助农民群众有效减轻条锈病的危害。

  康振生领衔创立的“名师引领五联驱动”植物保护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科研实践、国际访学等熔铸一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