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钟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编辑)
2023年6月13日,黄永玉在北京逝世,此时距离他100岁仅差数月,他的散文集《还有谁谁谁》也在紧锣密鼓地出版筹备之中,他与他的那些“同时代人”一起在书中向世人挥手,留下一个时代的音容笑貌。一个12岁就外出谋生,当过童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百岁老人,最后将一个世纪的前尘往事化作有温度的讲述,完成了“作家”和“历史叙述人”的双重身份。
黄永玉是一个倾心于“作家”行当的画家,更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跋涉者与见证者。他生性活泼、一生传奇,画画洒脱恣意、生机盎然,而其回忆性散文中同样渗透着性情中的那份潇洒与真挚。活泼与有趣是他个性的底色,而近百年的所历所感、个人的悟性赋予他难得的通透,以及宝贵的“智慧之眼”与穿透岁月的“历史之眼”。在散文集《还有谁谁谁》(作家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7月推荐书目)里,透过诙谐、生动的讲述,我们不仅可以还原黄永玉年轻时代的奋斗历程,还原他跟随队伍从福建闽南行军、专业从事木刻、追求挚爱,到成长为一代大家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在不同历史时空遇见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富有感染性的历史画像。由之,属于个体的生命史,在时代变迁中融入中华民族沧桑巨变的风雨历程,而在黄永玉充满心灵激情与鲜明态度的个人叙述中,不同的历史人物重登历史舞台,在微观的、浸透着百年积淀的经验讲述中超越个体,与民族、社会、时代同频共振,获得更为厚重的文化底蕴。
更多人文知识分子个体所撰述的关于历史的点滴记录,充满文学性与演绎性、充满个体情感与喜怒臧否的“个体史”,让历史讲述更有温度。传记作家带有“理解与同情”的“他者讲述”,是跨越时间长河心灵际会的有效方式,并因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多出几分清醒的喟叹。通常这些微妙、细腻、切身、天真、烂漫都存在于“虚构”即小说之中,但现在“非虚构”的“历史”以个体化的经验开始讲述了。从情感、个体与历史的维度来说,这种方式无可替代。
近一百年的岁月,世事沉浮与历史烟云中的人事变迁,在黄永玉的笔下,变成时光旅程中“亲历者”所描述出来的生动有趣的人物肖像与人事评点。
在这本充满感情与真挚的散文集里,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作者平实且真挚的细节刻画中,从历史帷幕后走了出来,以其独特的言辞、生活情趣、个人性格获得生命力,形成个体叙述史对“大历史”的补充,形成一种有温度的叙事。对于人与事,黄永玉内心有着笃定的自我识见,因着“历史之眼”的智慧,对所见之人与所历之事都有着明晰的意见。比如对于足球,他尖锐指出:“世界足球比赛的胜利不是靠人多或钞票堆出来的。”而在中国男足与中国女足的对比中,他也坦言:“在我,凡是有中国女足比赛的节目我必看。赢也好,输也好,看完之后总是满腔华彩的快乐。”对于家里请过的曹阿姨常年脸上没有笑容,他清楚知道她在战争岁月里所遭受的丧夫丧子之痛,也就理解她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悲苦,理解她逆境里“懂得人生”,理解她的笑从不浅薄,且“有幽默的根底”。诸如此类的所见所思与恰到好处的评点在书中不胜枚举,既复活了历史与人物,也彰显出历史表象后的价值、正义与良知,饱含着深刻精彩的思想见解。
虽说对历史人物、历史时事饱含史家笔墨,但黄永玉的《还有谁谁谁》毕竟是一部散文集,他明显的情感倾向并非金刚怒目,也非高蹈远举,而是举重若轻,充满了悟之后的随心随性、真情实意与宽容理解。这种随心随性体现在他与文人挚友之间至情至性的交流中。他屡次坦言:“假如硬要我承认我这辈子总是鲜鲜子过日子、运气好的理由也未尝不是没有:一、有许多倾心可敬的朋友;二、自己还算是认真在做事。”这种随心随性还体现在经历百年、历尽千帆,回首起起落落之后,依旧满怀赤子之心,拭去伪饰,只留坦然。那些跨越时间与沧桑的相敬相惜,那些欲言又止的喟叹,在时隐时现的言辞中留下了款款的深情与智者的沉思。
“絜媖去世了,又过一段时候,老潘去世了,汪曾祺、苗子、郁风、丁聪、沈峻去世了,许麟庐去世了。梅溪也去世了。”“多少老友的影子从眼前走过,走在最后的一个是我。”现在,走在最后的黄永玉也已远去,但这浩渺心事与这一代人留下的历史却让岁月的漩涡盘旋向前,留下了无尽的余波余韵,旁及你我。一切终将过去,但并非毫无可为,亦如这百岁老人坚韧、清朗的人生。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5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