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烟火人间】边地的文庙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烟火人间】边地的文庙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1-13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烟火人间】

  作者:范稳(云南省作协主席)

  从昆明往南行,云南高原的山势日趋平缓,平坝在群山之间一个接一个,云南人俗称“坝子”。有的一眼望不到边,有的像聚宝盆,阡陌纵横,村舍毗邻。坝子上一般都有山上下来的大小溪流,或相拥成河,或汇聚为湖。打眼一望,也颇有些江南水乡的韵致。春天杨柳依依,百花争妍;夏日莲动荷娴,渔舟唱晚;秋时稻田金黄,十里稻香;冬季依然绿意葱茏,阳光灿烂。高原上平地珍贵,小一些的坝子,人们不舍得占用耕地,总把村庄谦卑地建在紧邻坝子的山坡上,年复一年地守望着祖先留下的庄稼地。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一般都有一座玲珑的县城了。通衢大道穿城而过,新建的高楼对接祥云。高原上云团很低,仿佛随时伸手可摘。有种说法,“石为云根”,那云好像不是天上飘来的,而是山里长出来的。

  彩云深处,滇南古城建水,像一个高原上的隐士,数百年来静观身前沧桑演变、人情冷暖。这座南高原坝子上的小城古称“临安府”,至今还保留自明代以降的衙署和文庙。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滇南一带聚居着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这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自不必说。然而在这边徼之地,还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有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之一——建水文庙,仿佛在五彩斑斓的民族百花园里,留下了庄重而深远的一笔。

  对一个中国人而言,文庙是一门功课,就像儒学是一门大学问一样。文庙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殿,是诗书礼乐教化之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文化积淀。我相信在过去,从京畿重地到省府州县,人们都可听到从文庙传来的厚重古老的钟声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

  元代以前,云南与中原文化关联较少。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将儒学的种子播撒在西南边陲。中国古代的文庙,庙祠与学校相结合,一庙一学,其布局一般是左庙右学。建水后来把州学和元江府学也设在文庙内,形成一庙三学的壮观格局。黉宫重地,斯文在兹。在祭祀圣人的地方施教育人,天下没有比这更好的读书之地。

  文庙起,庙学兴,孔孟之学、诗词歌赋逐渐在建水这片土地上产生影响。我们现在已经难以想象第一批学子的模样,无从知晓他们是不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读起,再读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礼记》……文化要靠时间来积淀,文脉需要一代代人去赓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明代实行屯田政策,入滇屯田戍边的将士在此安家。祖先卸下征衣的地方,就是后辈的家园。当人们认同了这片土地,并为它所滋养时,家就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不断扩充的概念,一个又一个家庭,“此心安处是吾乡”。有意思的是,许多在云南的汉姓人家,说着一口道地的云南话,可若论及祖籍,大多会说自己老家在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据史家考证,柳树湾是当时应天府戍边将士的集散地。他们从那里出发远赴边地,柳树湾就成了他们的共同记忆,成为祖籍的代称。六百多年来对祖籍地的认同坚守,源于他们受同一种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恰如在建水古城,因为有文庙存在,这种文化认同感就显得尤为强烈。

  明以后,建水庙学升格为府学。明永乐九年(1411年),临安府设立庙学126年后,边徼之地终于诞生了两个举人,明正统七年(1442年),又考出了第一个进士。数百年苦心经营,诗书教化,临安府人文炽盛。明天启年间的《滇志》记载:建水“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衣冠礼度与中州埒,号诗书郡”。《临安府志》也不无自信地称:“俗喜尚学,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郡。”明清两朝,临安府共出文进士两百余名。每当云南乡试张榜时,临安籍的学子几乎会占一半,因此又有“临半榜”之美誉。临安府的学子也为家乡赢来“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雅号。我在一篇文献中看到,明、清两代,临安府的作家、诗人人数高居全省前三。那时的临安可以说人杰地灵、群英荟萃,临安文人独步云南文坛。

  这一切有赖于建水文庙数百年来的巍然屹立。它是中原文化行得最远的文明驿站。披阅建水地方史料,不能不佩服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对文教之重视,对文庙之呵护。建水文庙历经元、明、清、民国,再延续至今,经受了大小数十次的地震、兵燹、火灾、盗抢等劫难。数百年来,先贤们在兵荒马乱中为存续文脉,建了毁,毁了建。雕琢庙堂圣殿,擘画人文渊薮,前赴后继,凡五十余次。千年文庙,百年大计。前任建庙宇,后任建牌坊;你疏浚了泮池,我修建一座杏坛。文庙里专门辟有名宦祠和乡贤祠,那些颇有政声、清廉勤勉的官员,造福乡梓的本乡士绅,都会被供奉入两祠,以供后人瞻仰。在名宦祠,因倡修、捐修文庙而被视为楷模的官员最多。历代捐资修葺文庙的人中,有知府、同知、知州、通判、知县、士子、绅耆、商人,以及在外做官经商的乡贤、本地的升斗小民。建水人对文化的崇尚和坚守,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可见一斑。文庙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壮大,形成包含殿、堂、阁、亭、祠、池、坊、门、圃、坛、庑等37个建筑的群落,各建筑无不精雕细琢,刻雕藻绘,金碧辉煌,可谓狮蹲象踞,堆琼砌瑶。其文明气象,袅袅书香,几可比肩东鲁弦歌盛地。

  盛世修志,建水文庙就是一部矗立在滇南大地上的“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庙,经过当地政府不断修葺完善,精心保护,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据称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到建水的外地人,看到巍峨清雅、肃穆庄严的建水文庙,便不能不对这片土地肃然起敬。对文化的敬畏总是发自内心深处,人们也总是在灵魂被震慑的一瞬间修正了偏见、短视、误读和漠视。建水文庙是云南人的骄傲,是云南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地的完美体现,向世界展示了边地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水文庙就像一首宏大叙事的历史长诗,内容丰沛,古音悠扬,情真意切,韵味深长。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3日 01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