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当代价值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当代价值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1-0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讲武堂】

  作者:陈曦、王珏(分别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习主席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和高度评价,指出“我国古代也积累了丰富的优秀军事传统文化,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继承和发扬”。从岁月深处走来的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在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具有历久弥新、影响深远的时代价值。

  传承弘扬传统军事文化思想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文字载体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以《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等为代表的历代兵书;第二类是儒家及其他诸家典籍,包括《尚书》《诗经》《左传》等中华元典中的军事记述,《论语》《老子》《孟子》等含有丰富军事文辞的先秦诸子著作等;第三类是记载政治家、军事家之军事言行的古代历史著作;第四类是历代军事文艺作品。习近平强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军事篇章,它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一系列根本原则;又紧密结合新时代强军兴军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发展,在战争观、国防建设、治军、战争指导等诸方面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思想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结合,显示了十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当代价值

武警广西总队玉林支队官兵在“强军书屋”内阅读书刊。余海洋摄/光明图片

  战争观上,习近平强军思想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深深懂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从而进一步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好战必亡等思想理念。它充分借鉴了《尚书》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左传》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司马法》的“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深刻说明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习近平强军思想还传承弘扬了《孙子兵法》的“修道而保法”、《淮南子》的“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强调要“坚持政治引领”,要“始终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深化了对政治与军事关系问题的认识。

  国防建设上,习近平强军思想强调指出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调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能战方能言和,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从而进一步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富国强兵、有备无患、忘战必危、以战止战等思想理念。它充分借鉴了《管子》的“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左传》的“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司马法》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等,深化了对富国与强军、战争与和平等关系问题的认识。

  治军上,习近平强军思想强调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要“坚持从严治军铁律”,要“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从而进一步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思想理念。韩非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吴子》的“耳威于声,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严”,《尉缭子》的“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等,均被习近平强军思想融会贯通地运用于新时代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理论建构与具体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当代价值

“北部·联合-2023”演习中,中国海军齐齐哈尔舰舰载直升机起飞警戒。新华社发

  作战指导上,习近平强军思想强调要回答好未来“打什么仗、怎么打仗”的重大问题,要全面“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从而进一步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知兵谋胜”的思想理念。《孙子兵法》一书对传统军事文化的“知兵谋胜”展示得最为充分。“知”这个字在书中一共出现了79次,其基本内涵是认识战争规律,掌握敌我军情,预测战争结果。“胜”也是《孙子兵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书中出现了83次,内容涉及先胜、全胜、战胜三个层面。《孙子兵法》的“知兵谋胜”理念,与我军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之师”的目标要求是理路相通的。习近平强军思想充分借鉴了《孙子兵法》的“庙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致人而不致于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等有关知兵谋胜的思想理念,彰显了古今军事思想的传承脉络。

  培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习主席高度重视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持续培育,认为“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铸魂工程,必须坚持长期抓,反复抓”。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基础工程”“铸魂工程”中,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作用显著。概略说来,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塑提供了丰厚思想滋养与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精忠报国。其内蕴精华主要有三:一是忠于职守。如戚继光所说的“须将所守疆域,时时放在心上”,做到“以不二之心,发于事业,昼夜在公,则有一尺之材,必尽一尺之用”。二是舍家为国。岳飞“敌未灭,何以家为”,两人的豪言壮语,体现了中华名将公而忘私的精神风采。三是舍身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气冲云霄的诗句,不断激励着新时代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绝对忠诚于党,矢志不渝地报效国家。

  二是爱民保民。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的爱民保民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首先是维护百姓利益。如孙武提出了“惟民是保”的著名论断;《六韬》认为“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其次是保护百姓安全,不准扰害百姓。岳飞率领的军队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而闻名于世;蔡锷总结“古今名将”的共同美德是“用兵莫不以安民爱民为本,盖用兵原为安民,若扰之害之,是悖用兵之本旨也”。这些都激励着新时代官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

  三是尚勇激气。尚勇,意即崇尚勇敢。“勇”是军人的必备素质,在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的思想内蕴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勇为本,即所谓“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二是率义为勇。反对匹夫之勇,主张“见义不为,非勇也”。激气,意即激发士气。孙膑说:“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以上经典论述均能激励我军官兵培养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献身使命的战斗精神,形成练兵不懈怠、备战不松劲、打仗不怕死的昂扬士气。

  四是明耻教战。《左传》有言:“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军事技能训练并列为杀敌取胜的两大前提。《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引导官兵懂得礼义廉耻,在战场上扬荣抑耻,奋勇杀敌。当代官兵应继承这种崇尚荣誉的优良传统,积极建功立业,争取最大光荣。

  为世界军事文明提供有益镜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大国博弈日益加剧,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而成的包括传统军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和储存了许多解决人类社会难题的智慧和力量,能够为世界军事文明输出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天下一家”。习主席指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天下一家理念出自《礼记·礼运》,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全天下能够成为一个和睦大家庭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天下一家”的东方智慧应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不断强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共识,只有彼此理解,求同存异,才能同舟共济,携手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作出各自贡献。

  “重战慎战”。《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全书追求“重战慎战”的思想要义。孙武反对轻启战端,主张“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非常重视用政治、外交的手段去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纷争。“重战慎战”的思想警示世人,不要轻启战端,战争只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给无辜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要坚决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处理国际争端。

  “得道多助”。我国古代兵家很早便将战争的起源和性质的问题纳入探究视野。吴起认为战争有“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种类型,肯定的是其中禁暴除乱的“义兵”;孟子从仁政思想出发,在控诉“春秋无义战”而倡导“义战”的同时,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命题。“得道多助”的中国经验告诉世人正义必胜,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习主席在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七个“着力”,其中之一便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全军官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在深化认识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时代价值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深邃内涵,不断砥砺思想品质,积极弘扬民族精神,为助力强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昂扬进取、不辱使命。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7日 07版)

[ 责编:张璐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