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丰碑的背后——追记那些在林县为食管癌防治事业奋斗的人们
首页> 新闻中心 > 正文

丰碑的背后——追记那些在林县为食管癌防治事业奋斗的人们

来源:光明网2024-04-16 12:37

丰碑的背后

——追记那些在林县为食管癌防治事业奋斗的人们

  在林县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重要时刻,让人难以忘记。

  1958年8月1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院长李冰带着周总理的指示来到林县调查食管癌情况。这对于饱受病痛折磨的林县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缕春风、一道阳光。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藏功名、开拓创新、大胆探索,为后来者铺就一条通往未来成功的道路。

  1959年,北京阜外医院吴英恺院长、日坛医院的黄国俊教授也先后来林县调查。同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派出河南医疗队闫静启、杨文献、沈琼、邵令方、刘芳园、王瑞林、梁尊时等进驻林县。1965年,北京医疗队的陆士新、王建璋、谷铣之、张大为、王国清、张克利、余桂清、李铭新、王陇德、张汝刚、孙燕、殷蔚伯、乔友林等专家教授也先后来到林县参与食管癌防治。60多年来,林州的食管癌防治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122.27/10万的发病率、102.58/10万的死亡率,分别下降至2002年的94.47/10万、64.77/10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丰碑的背后,正是北京和河南医疗队的许多前辈牢记使命、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结果,他们是林州食管癌防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图片1.png

图片6.png

冰:林州食管癌研究防治基地的奠基人

丰碑的背后——追记那些在林县为食管癌防治事业奋斗的人们丰碑的背后——追记那些在林县为食管癌防治事业奋斗的人们

  在林州市肿瘤医院住院楼西侧绿化带内,李冰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那。无论是来看病的群众,还是来医院检查工作的各级领导,看到后都会肃然起敬。每逢清明,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塑像前,进行悼念。

  李冰是李克农将军次女,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党委书记。1958年8月,李冰在县委书记杨贵、县卫生局和县医院的领导陪同下,到林县食管癌高发区任村桑耳庄和姚村史家河村进行调查。调查期间,她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看,一个一个问,问的非常仔细。调查的结果让李冰感到触目惊心。在桑耳庄看到几乎家家都有食管癌病人,而且这些村庄近几十年死亡的记录中,大部分死者是患食管癌去世的。当地人对食管癌都心存戒惧,但却无能为力,感到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他们拉着李冰院长哭诉:这可恶的“吃不下病”,让他们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来,让娃们找不到媳妇,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村干部解释说,在当地得了“吃不下病”是很被忌讳的,认为是干了缺德事遭了报应,这样的人家常常为治病而穷困潦倒,没有人家肯把闺女嫁过去。所以食管癌病人在忍受肉体上的折磨时,精神上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这些所见所闻令李冰院长大为吃惊,她对林县同志说:“没想到这么严重,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李冰院长心情沉重,县委领导的焦虑、患者的痛苦、群众的恐惧……种种表情萦绕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几乎让她夜不能寐了。所以,调查一结束,李冰院长星夜踏上了回京的列车,向总理作了紧急汇报。总理听完汇报,作出指示:派医疗队长驻林县,帮助林县人民解决食管癌的问题!

  正是有了李冰院长的现场调研,林县食管癌防治现场才有机遇建立。“要了解食管癌,请到中国的研究现场去”已经成为国际同行的共识。李冰院长每一次深入癌症高发区基层现场,都是与生命极限的挑战。原来李冰院长身体不好,40多岁就患有心脏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的全身过敏性反应,时刻威胁着她的生命。犯起病来,她的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脸色青紫,大小便失禁,出现严重的休克现象。为了弄清李冰的病因,全国著名外科专家为她实施了手术,历时8个小时的剖腹探察,摘除了包括胆囊、子宫在内的“过敏源”,仍然没查出个究竟。在姚村拉网考察食管癌时,李冰就曾晕倒在现场。当她从病痛中挣扎出来时,却若无其事地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好了,我们开始吧!”

  李冰书记自1958年第一次到林州现场以来,她非常重视姚村医院的人才培养问题,亲自安排医院的业务骨干到北京日坛医院进修。每当回忆起当时进修情况时,原食管癌医院副院长常扶保都会激动不已,李书记对姚村来的进修人员特别关心、照顾,那时北京医院的住宿情况也很紧张,李院长给林县来的医生安排的是单间,可本院分配的大学生都是住集体宿舍,令他们羡慕不已。常扶保说:李院长经常过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周都要把他们叫到家里,做好吃的,让他们改善生活。李院长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给我们特别照顾,让我们终生难忘。

图片2.png

王国清教授与林州市食管癌医院焦广根副院长等人同台手术

  王国清,是我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我国食管癌防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倡导者、国家一带一路中外合作食管癌防治工作的先驱、胃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创始人。

  1965年6月1日,30多岁的王国清来到姚村,当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那年的6月26日,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6.26“批示”。王国清是这一批示的忠实践行者,他扎根林县50多年,走遍了林州的山山水水、村闾小巷,在林州人民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王教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焦广根院长回忆说,对待病人,他认真负责,总是在半夜起来,也要到病房查房,尽管有值班医生,医疗队离医院有一公里多,冬天很冷,他都是步行来,这种精神深深感染、影响着我们。在工作当中他要求非常严格,焦院长还清楚地记得多次在众人面前,受到他的严厉批评,他苛刻的要求、毫不留情的批评,在当时使你脸红,无地自容,很不理解,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过后呢,他请你吃饭,语重心长地告诉你,只有这样,才能使你加深印象、才会改正。在生活中,医院的那个职工家庭中有什么困难了,有什么矛盾了,解决不了的,他都要去解决。

  任村后峪村村医岳才奇动情地说,他检查出贲门癌,王教授知道后,从北京专程来到姚村,把他接来医院住院,亲自给他手术,出院时,王教授自掏腰包给他钱,让他买营养品,至今已快30年了。说到此时,老岳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年,医疗队队员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为医疗队队长的王国清教授住在姚村坟头村,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每天吃派饭,即每天去一户人家,然后按规定,自己支付粮票。为了款待这位从北京的专家,老百姓尽量拿出不多的白面来招待,比如:烙一张饼、擀碗面条,当王教授得知真实情况后,就和村上的干部说,不能这样搞特殊,老百姓吃什么,我吃什么,然后就是吃红薯,啃窝窝头。那时候村里的饮水就是一个露天大池,不卫生,还得去挑水,为了改善饮水,他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劳动。他是东北人,个子高大,百十多斤重的石头扛在肩上,那冲劲儿一点也不输村里的年轻劳力,有他的带领,大家干劲十足,压力池很快建好了,直到现在村里还在使用着这个压力池。

  村民范松义在劳动时因意外受伤,伤势严重,血流不止,因当时村里条件差,没有交通工具,一旦失血过多,就有生命危险,这时候大家想到了在工地上劳动的王教授。王教授知道后,跑着去现场处理(他们下乡时,带有药箱),经过迅速处置后,范松义伤口止住了血。随后,王教授又联系了车辆,把范松义送到医院后进一步治疗。

  范松义说:“要不是王教授在我们村住队,我自己早就没命了,感谢王教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村医范有明说:王教授在住队时和我们一起劳动,又开展“防病、治病”的宣教活动,给村里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永远铭记他,他主持修建了饮水工程,被村里命名为“幸福泉”。

图片4.png

图片5.png

沈琼:妇孺皆知的“沈大夫”

  “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在太行山脉最美处林虑山上,沈琼的骨灰撒在这里。沈琼生前留有遗言:要求死后将他安葬在林县,他要目睹林县人民最终战胜食管癌的场景。2009年,林州市人民政府在林州市肿瘤医院为沈琼教授树立塑像,作为永久的纪念。

  沈琼,是河南医学院病理学家、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先驱、食管细胞采集器的发明人、食管细胞学的创建人。他的“沈氏拉网法”,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研究中的重大难题。

  1959年,沈琼参加了由河南医学院为主组建的“河南省肿瘤防治队”,来到了食管癌高发区林县。沈琼带领年轻医生到林县农村巡回普查,生活十分艰苦。工作地点是简陋的民房,吃的是杂粮红薯,还有霉变的米糠饼。每天行程几十里,大多是崎岖山路。没有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只能靠脚板翻山越岭。他的足迹遍布林县13个公社的大小800多个村庄。群众经常念叨:“当年来了个沈讲师,问寒问暖问病情,待咱农民似亲人,解困排难真热心。”

  沈琼来到林县后,接触了很多的晚期食管癌病人,他总是在思考如何早期发现?1960年有一次在林县集会上,他发现了卖女人头上发网的摊位,他蹲在摊位前摆弄起女人发网来,别人不理解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如此专心?原来,这个东西让他来了灵感,他购买了几个网子,之后,他亲自尝试,终于发明了“食管脱落细胞采集器”(俗称拉网),开创了食管、贲门癌早诊早治的新纪元。上世纪60-70年代,应用拉网技术在林县高危人群在进行了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普查,发现了很多早期癌病人,经过外科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了90%以上,这是治疗的大飞跃。

  据沈琼教授的夫人王光英说,沈琼教授老年患上了老年痴呆,可每天吃过早餐,总是拿起提包要出门,问他去哪?他总是那一句话“去林县”,夫人问他“你怎么去?”他总是说坐公共汽车。沈琼教授毕其一生,为林州的食管癌防治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据不完全统计,60多年来,有500余名专家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来林进行食管癌的防治研究。500多个闪闪发光的名字,500多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李冰、王国清、沈琼是他们当中的代表和“缩影”。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赓续传承,紧盯食管癌防治研究工作的最前沿,重整行装再出发,把先辈们未竟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直到最终战胜它。(林州市融媒体中心)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黎奥运会丨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开赛在即

  • 初夏粮田劳作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