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章有术 读法度人——《文章读法》读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章有术 读法度人——《文章读法》读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18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书话】

  作者:周京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文章读法”,何其朴素的几个字,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难以承受之重。以此作为书名,的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承担,在观念迭代、理论广博丰富的当下,这种承担显得甚是稀缺,因而也尤为可贵。

  王俊鸣先生的这本《文章读法》(以下简称《读法》),虽是一本新书,但王老师却写了四十年,每一条法则、每一个示例、每一段讲析点评都是经过课堂冶炼——一句一句“磕”出来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此语用于王老师及其作品,是恰如其分的。

  和王老师相识相交二十余年,他的很多思想于我而言并不陌生,但当《读法》第一次完整呈现在眼前,我则又一次被唤醒。本书以朴素与睿智书写真知与良知,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教改语境中,可称闹市清音。

  这是一本小书,亦是一本“大书”。

文章有术 读法度人——《文章读法》读后

《文章读法》王俊鸣 著 商务印书馆

  第一,它是写给在语文教学“宏大叙事”下的“芸芸众生”的。作者起于一线,归于课堂,深知语文教师“过日子”之不易,任何“高大上”终要由“低小下”来负重前行。“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这些新理念原本是不错的,但是,“大概念”从何而来?“大单元”内部的逻辑是怎样的?“任务群”中每个任务如何设定、任务之间的关系和梯度如何理顺?一句话:这些“高大上”的切入点和产出物是什么?前者决定了教师如何“生存”,后者决定了学生有何获得。教师在自读中难以发现“案情”,课堂导入便没有“悬疑”,教学点拨无从寻找“证据”,阅读训练便无法展开“推理”,而那些疑难最终也无望被“侦破”……“大概念”“大单元”目的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会读书,而让这些理念落地依然要通过教师对教材独立的阅读发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流传千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妇孺皆知,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中有着怎样的不为人知之处?对它们的惯常解读中又有哪些似是而非之说?正是这些“于无疑处生疑”的最基层最基础的发现及其探究,才保证了“大概念”不缺钙、“大单元”不缺氧和“任务群”不失和。“高大上”的华丽基于“低小下”的坚实——《读法》中对大量经典教材深入挖掘,让每一道家常菜变得精致饱满、更具张力且直奔主题,让广大教师明白“用好教材,以小容大,以一当十”乃现实王道。

  第二,它是写给在技术掌控时间下忙碌得缺少一张书桌者的。随着学历水平的普遍提升,中学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越来越多,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无疑重塑了教师群体的知识结构,也优化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业态。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学历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自我期待存在着切实的落差,毕竟自己读书与教人读书是两回事。新的问题亦由此产生,谁来为广大教师提供业内再培训?谁能教给他们高等院校没有教的东西?在我看来,当下教师不缺少业务培训,缺少的是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变相增加负担的继续教育。在现有的教学情态中,借助各种鉴赏辞典来“人云亦云”的教师有之,以购进网站资源(包括全套课件)来“照本宣科”者也不乏其例。再引申一步,如果仅靠借鉴“状元笔记”“考研秘籍”而一路奋斗上来的读书人变成了今天的教书者,教育的原创精神和从业者的研究能力能满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吗?面对“教书难教书累教书苦”的感叹,减轻教师负担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当下教师的职业境遇并未有实质改变。《读法》的硬核在于眼光和思想,作者以几十年教学功力看穿一篇作品最精华最根本处,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包括探索路径与求证原则清清楚楚揭示出来,小则助人少走弯路,中则启人拾级而上,大则催人构建通途。减负增效,负难减,而效可增——《读法》可为“忙与盲”成为常态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座“充电桩”。

  第三,它是写给终日扎在教材中总觉得课时不够者的。讲不完课,是困扰许多教师的真实问题。而在“讲教材”还是“用教材讲”这一观念辨析中,虽有以后者为上的基本共识,但在操作层面仍步履蹒跚。《读法》最大的贡献即在于此,“关键信息导引律”“文内诸因互解律”“文外诸因互解律”这三律是作者阅读教学理论的系统性呈现,它们过去以论文、随笔、讲义的形式分散各处,此番集成一体,令读者了悟一首首一篇篇孤立作品背后的成文之理与解文之道,这便是阅读教学的归处。当这些“律”统摄了教材,我们便会发现,每篇都有讲头;同时,多讲一篇少讲一篇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这种教材处理上的“得意忘形”,是《读法》可赋予的度人金针。

  第四,它是写给将毕生精力贡献给“刷题”事业而怀疑人生者的。中、高考语文试题的两座大山,一为阅读,一为写作。就前者而言,“死活读不明白”的感叹充斥在每个学校的每间教室中。与此同时“刷题”似乎成了取代阅读教学的唯一手段,而在新高考反套路、重情境的考查思想下,这一手段近乎失灵。如果不能从语言和思维的角度进入作者的表达逻辑和表达艺术,阅读考试则会屡屡碰壁。王老师早年在指导高考上亦为全国名师,其“名”源于其“实绩”,而其“实绩”则源于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法》是从根本上解决阅读问题的一剂良药,它所建构的通法通则将教材和试题完全打通,将学生从课堂安然摆渡至考场,真正实现了“教辅无路日便是教师有为时”的职业“救赎”。

  第五,它是写给无缘进入课堂或在课堂上无所获益者的。语文课的“少慢差费”盖有年矣,语文课在不少学校迄今依然是“赶制其他学科作业和补充睡眠的黄金时间”(学生语)。“成绩好的不需要教,成绩不好的教不会”也依然成为很多从业者心照不宣的认知。语文课堂到底是不是任学生“自生自灭”的园地?所谓的优秀生要不要教、学困生能不能教?作者过去教出的那些聪明学生,是天赋异禀还是一节一节语文课训练和打磨出来的?答案就在《读法》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许是一本令广大语文教育从业者重获职业尊严之书。

  一句话,这本写给“你”的书,给读者带来的是希望:一个普通的教书者,站稳脚跟而不随波逐流,以尽学科本分为要务;教学虽苦,但并不神秘,亦不玄虚,将有限的时间放在有用的事上,投入与产出终将形成正比。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旁观者多说无益,有心人开卷即读。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8日 11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