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20 03: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晓琦(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日前,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中外专家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共同愿景”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话文明之道。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要演讲,深刻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场历史性的演讲被国际舆论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宣言”,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世界提供了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十年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实践成果不断积累。全球各类双多边文明对话平台与机制日益丰富、合作网络有序搭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明古国论坛、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法文明对话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拉文明对话论坛、中欧文明对话会、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良渚论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一系列会议成功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激发众多国家的深刻共鸣,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呈现新局面。在本次“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受到了与会人士的广泛称赞。

  在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中思索文明的多元共生

  法国学者曾指出文明的“复数性”——每个文明都与众不同。中国古代学者也有“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的阐述。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多姿多彩,我们要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正如习近平主席十年前演讲时所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孕育了多样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没有三六九等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明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每种文明都应当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抵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观念,摒弃傲慢和偏见。我们要用宽阔的胸怀对待不同的文明,以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让世界文明永葆多样性,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寻求各种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同文明的个性与共性是辩证统一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文明追求发展进步的大同之道。

  在历史与未来的赓续交汇中推动文明的传承创新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些古老的璀璨文明因种种原因消亡,这是全人类的憾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何促进悠久的古老文明在未来薪火相传,如何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历久弥新,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千百年来,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绚丽多彩的文明,这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波澜壮阔的五千多年文明史。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良渚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鉴古观今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走向未来。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我们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从历史连续性来理解中华文明。同时,我们也要弘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赓续文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贯通古今、熔铸古今的视野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成功经验为人类其他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世界文明发展史提供了五千多年跨度的鲜活样本。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人类各种文明的永续发展可以从中总结普遍规律、探寻可行路径。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文明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应当是各国的共同使命,文明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应当是今人的共同作为。

  在吸纳与分享的深度交互中秉持文明的开放包容

  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一个深度交互的过程,既有对其他文明之长的接收吸纳,也有对自身文明之美的传播分享。

  以中华文明为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对话与交流跨越山海、绵亘古今。中华文明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既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精华,也乐于向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的成果。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既向西域带去了中华文化物产,也给中国带回了西域文化物产,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和四大发明、养蚕术传向世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传入中国,促进了地区发展繁荣和文明传播融合。敦煌壁画中“三兔共耳”的图案在阿富汗、埃及、德国、英国等多地出现就是有趣的例证。古丝绸之路积淀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互学互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丝绸之路综合研究计划”,正是致力于以此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世界各国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断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消除文化壁垒,抵制观念纰缪,打破精神隔阂,让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正如欧洲议会议员赫维·朱文在本次“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上所说,每一种文明都应努力向其他文明传递自身的精华。吸纳与分享的深度交互有利于让文明更好地跨越国界,物种、技术、资源、人群、思想、文化的双向奔赴有利于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让各种文明的成果更好地为全人类所共享,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在中国与世界的携手同行中启迪文明的共同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昂扬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顺应世界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中国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提供了更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更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世界提供了治国理政经验参考。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化繁荣提供了精神滋养。中国发展社会文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国际社会注入了正能量。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发展,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将启迪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世界文明百花齐放的美好未来。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0日 08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