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又上九天揽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又上九天揽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04 0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陈城 胡其峰 李春剑 光明日报通讯员 蔡金曼

  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太空,继续月背征途。这是时隔3年多,中国航天再送“嫦娥”奔月,也是时隔5年多,探测器再去月背。

  上一次,嫦娥四号月背探测,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一次去月背,我们不仅是去看一看——月背取样返回,是此次嫦娥六号的关键任务。

  20年,不凡之路

  中国探月工程距立项,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

  2004年,名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工程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正式实施。

  2007年,嫦娥一号升空,中国探测器第一次被月球引力捕获,实现“嫦娥奔月”;

  2010年,嫦娥二号升空,为探月工程第二步验证和试验新技术、新设备;

  2013年,嫦娥三号升空,搭载着中国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

  2018年,嫦娥四号升空,经过约38万千米、26天的漫长飞行后,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20年,嫦娥五号升空,登陆月球采样并成功携带1731克月球样本返回地球,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从绕月到落月,从月面到月背,从制图到采样,古老月球的神秘面纱,正一步步被揭开。

  20年,探索不止

  20年间,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这一次,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的任务目标,直指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以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作为预选着陆区,任务的飞行全过程约53天。”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王琼介绍,嫦娥六号和嫦娥五号任务都是由11个飞行阶段组成,但内容和难度有很大的不同。

  嫦娥五号任务曾被认为是我国最复杂的航天任务,而嫦娥六号的任务更加艰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和月球自转的速度一样快,因此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

  王琼介绍,嫦娥六号要实现月背采样返回,需要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和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等工程目标。

  “整个探月过程难点很多。比如对接机构和转移样品,我们只有一次机会,而且时间很短,要在一秒钟之内把上升器给抓住。”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黄树勇补充道。

  为什么要去月背采样?“因为这是一件没人做过的事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逯运通告诉记者,“实施月球背面样品采集并且安全地将其带回地球,这是‘从0到1’的突破。”

  南极-艾特肯盆地拥有整个月球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同时这块地域的化学元素非常丰富,极具科学研究价值。“有了月球背面和月球正面的样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展月球背面和正面演化差异的相关研究,深化人类对月球的演化历史、太阳系起源等科学问题的认知。”逯运通说。

  为了实现月背探测任务,早在今年3月,我国提前发射部署了鹊桥二号中继星,以支持嫦娥六号的各项任务展开。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周期之所以存在数十天差别,正是因为抵达月背区域和从月背区域返回到相关轨道,我们需要等待合适的相位时机。

  20年,接续奋斗

  中国探月工程,要靠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更多年轻力量。他们在各个岗位践行着“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中坚力量。

  35岁的骆鑫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装团队的一员。在此次嫦娥六号任务各团队中,总装团队最年轻,平均年龄在29岁左右。

  在骆鑫生看来,发射场是帮助新人成长最快的地方。负责对接机构和转移样品相关工作的黄树勇也有同感:“在发射场总装压力大,各方面都盯着,总装方面出错,对整个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

  “航天任务都是要确保万无一失的。”谈及这次探月任务,90后黄树勇提到最多的词就是“万无一失”。

  而要做到万无一失,就需要背负很大压力。“这些压力其实也是动力,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感谢前辈们,他们带着我们把压力转化成经验,实现了个人的成长。”连续十发负责发射场总装工作的骆鑫生,对此有着深切体会。

  随着嫦娥六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作胜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测控指挥大厅的大红屏上旋即弹出“热烈祝贺嫦娥六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掌声顿时响彻全场。这一刻,值得庆贺!

  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正在实现……

  (光明日报文昌5月3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4日 03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