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守护多样生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守护多样生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07 16: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郭庆玲(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基地研究员)

  朱鹮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宝石”之称。近日,位于河南省罗山县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繁育站迎来了该区第300只人工繁育的朱鹮,为这一物种的保护带来又一好消息。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个朱鹮迁地保护和再引入野化放归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朱鹮种质基因库和种源储备基地,在拯救保护濒危鸟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成功典范,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加强生态多样性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网络”的有力见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构建物种间和谐共生关系。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意味着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注重整体协同和系统推进,在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协作、多主体配合中去解决问题。河流绕村、古木参天、白墙黛瓦、青石板路……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蓝冠噪鹛的栖息地——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月亮湾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展。蓝冠噪鹛,作为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年年如一日地守护绿水青山、保护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引来了蓝冠噪鹛筑巢安家、繁衍生息。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既是珍稀物种培育的前提,也吸引多种多样的物种迁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和良性循环,推进物种间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

  以多样性的生物资源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有不少地区在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比如,有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依托良好的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让群众在保护珍稀物种中切实感受和收获到生态产品的价值和效益。还有的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好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系统观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直受到各级各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已达50余部,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中国实现了从跟随者、贡献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还面临诸多难题,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相关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近年来,以北京野鸭湖、江苏淮安白马湖、湖北公安崇湖等为代表的国际重要湿地,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新模式,有效推动当地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成为湿地保护的成功范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任务,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制度牵引。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创新实践,是各地积极探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期望更多像朱鹮这样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濒危物种加速实现恢复性增长和种群壮大,凝聚更多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网络”。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7日 11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