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黄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厚植民生福祉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旨在让西部大开发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造福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西部地区总人口占全国近三成,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党和政府聚焦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从2019年到2023年,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万元增长至3.1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9.94%。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持续出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随着一项项民生成果和惠民政策的落地,人民群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得到越来越多可感可知可及的实惠。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重庆是我国制造业重镇,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智能终端5000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在西南,川渝两地电子信息制造业总规模超1.6万亿元,贵州今年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在西北,陕西“追光计划”光子产业总产值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宁夏2023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目标达36%左右。5年来,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0.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6.9万亿元,年均增长4.9%,增速居四大板块之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贵州近年来大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让偏远地区的农特产品搭上了“直播快车”、插上了“数字翅膀”,走出大山深处、走向广阔市场,拓宽了农民的致富之路。西部地区实现后发赶超,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将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高品质生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部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生态脆弱区,肩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也承担着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责。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广袤的西部大地如今春光无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产业兴旺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位于秦岭南坡的陕西省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然氧吧”,不仅是都市人理想的休闲避暑胜地,还带火了山脚下的陕南村居,以公园为依托的乡村旅游让周边群众端起了“生态饭碗”,过上了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新时代新征程,既要从大处着眼,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也要从细处着手,根据各地禀赋条件、发展潜力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让西部大开发的成果真正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真正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中,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