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改进文风大家谈】文章贵在“自然天成”“气韵生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改进文风大家谈】文章贵在“自然天成”“气韵生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7 02: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开栏的话

  言之有物、言简意赅、言必有中、言近旨远……这是一种文风。

  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离题万里……这也是一种文风。

  这些凝聚古人智慧的总结,人人耳熟能详,褒贬评判也了然分明。但直到今天,人们为文、开讲,是否已经全然符合前者标准,而与后者绝缘呢?恐怕未必!

  文风无小事。就表象来看,反映态度作风、传播效果;而往深处探究,关乎学风、世风乃至党风、政风。本报今日开设《改进文风大家谈》专栏,邀请各行各业的作者、读者、讲者、听者,就这一话题畅谈看法,分享心得。愿唤起共识,让正确的人生理念、思想观点伴着清新文风入脑入心。

  什么叫好文章,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内容充实,文字流畅,一气呵成,逻辑贯通,读罢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舒畅感,让人浮想联翩、触类旁通,就是好文章。

  我读现代作家杨绛、汪曾祺,著名学者舒芜、罗宗强的文章,就常有这种感觉。譬如杨绛先生的文字,最大特点是“干净”。她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就像与读者聊天,词气平缓,无愠无悻。你合上书本,尝试自己再现这个画面,却很难找到如此简约的文字。这正是杨先生的高超之处,若水之趋下,如云之翻转,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用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又如汪曾祺的回忆文字,舒芜之论韩愈,罗宗强之说李、杜,之所以叫人爱不释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文气很盛,义显神畅。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带“文气”的作品,绝不仅仅是文章内容的一以贯之、逻辑的一脉相承,还要有浓烈的情感投入,以及对所写内容的亲近感、研究领域的专业性。这是文章的精气神。

  如果把视角拉回现实,就会发现,如今一些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形式一如八股,或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或分文析字,烦言碎辞,这些弊端,值得反思与改进。

  改文风,首先要弄明白我们为何而写——文章从来都应该是有感而发。带有强烈的功利化目的,是写不出上佳之作的。文章应为表达、传播思想而写,要对所写内容有深入了解与体悟。

  改文风,还要搞清楚我们为谁而写——文章是为最广大读者而写,让他们都能看得懂,愿意读下去,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文章要用最质朴、最实在的语言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绝不能把文章变成空洞理论、华丽辞藻的秀场,长难句、排比句的舞台,花里胡哨却读不下去,抑或通篇读完却一无所获。

  改文风,更要深思考我们如何改——写好文章要花大气力,肯下硬功夫。行云流水的好文章,看似质朴平淡,其实需要作者有长期涵养的功夫。他不仅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传世名篇,还要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深耕细作,持之以恒,积累学识,更要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古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接地气的文章,贵在“自然天成”“气韵生动”,可以起到顾炎武所倡导的“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作用。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7日 01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