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同创机遇 共迎挑战——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综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同创机遇 共迎挑战——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综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8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湾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范天培

  鹏城五月,凤凰花开。深圳湾畔,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如期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与会嘉宾齐聚一堂,畅谈人文湾区的底蕴与内涵,共话机遇湾区的优势与未来。

同创机遇 共迎挑战——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综述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1、人文湾区魅力日益彰显

  30年前,受深圳市政府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设计并创作了著名的城市雕塑《盖世金牛》。30年后,这座象征着深圳勇于开拓、坚韧拼搏的文化图腾,依然矗立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园内。

  再次踏上这片热土,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事业的发展,韩美林欣喜不已:“大湾区非常重视人文和艺术的发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多机遇。曾经的‘岭南画派’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作,开风气之先。”

同创机遇 共迎挑战——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综述

粤剧串烧《粤韵春姿》。主办方供图

  一首客家筝曲奏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款款走上讲坛。面对窗外海晏波平的深圳湾,他动情地说:“在岭南文化的深层,一直有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这份家国情怀,正是激励大湾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越发紧密,构建大湾区共同身份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说:“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大湾区建设不仅包含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必须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共享的价值认同和共同的身份认同,只有这样,粤港澳三地才能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大湾区各地虽同属岭南地区,地相邻、人相亲、习相近,但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吴志良说,“在探索构建共享价值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寻找有效模式、探索有效路径,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粤港澳融合展现非凡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协同、产业升级契机,政策创新带来的发展红利,庞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人才资源的集聚,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遇。

  再次来到深圳,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感慨颇深。近年来,他亲身感受到大湾区人民融合发展的强烈意愿,也见证了诸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我的一位好朋友,以非常经典的中华文化元素设计出新派华服,多次参与在米兰、洛杉矶、纽约等地举办的时装周”。

  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粤港澳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大湾区不胜枚举。霍启刚认为,粤港澳三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应该把握机遇、善用优势,巩固湾区的文化内涵,推进深度交流合作,为人文湾区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近些年,广东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人才、资金以及各种优质资源,在大湾区内实现自由流动。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CEO何猷君表示:“优质要素的聚集和流动,展现出大湾区的非凡活力。港澳金融市场开放、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正在同内地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整、科技实力日益增强等优势快速融合,逐渐从量变积累为质变,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机遇。”

  大湾区机遇涌动、营商环境一流、创新创业资源齐聚,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创业。“每年都有多个青年团体、协会到内地参观,青年人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很惊叹。”澳门青年联合会理事长黄家伦认为,新生代企业家要积极融入大湾区的产业生态,与各领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大湾区丰富的科研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

  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

  近年来,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中国设计大展、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等艺术大展接踵而至,海内外艺术大咖纷纷到访大湾区。今年10月,香港还将举办首个国际表演艺术博览。如何利用大湾区的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嘉宾们热议的话题。

同创机遇 共迎挑战——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综述

  4月27日至29日,澳门文创业界赴港参加“2024香港国际授权展”,举办品牌推介会,推广澳门文化创意品牌。资料图片

  “大湾区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可以更容易与国际接轨,促进本地艺术作品在国际上推广。同时,海外的优秀文艺作品,会通过香港、澳门进入珠三角,进而传播到更多内地城市。这使得大湾区成为既推广本土优秀文化,也引进国际优秀文化的平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许钦松说。

  在许钦松看来,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也非常有助于各地艺术家和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艺术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和融合。文化的新型项目、艺术创新都需要大企业的资金以及高新科技的加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活力最强、创新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在推广中华文化、推动跨界合作方面大有可为。

  大湾区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是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葛亮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本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岭南更是非遗重地。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在不同时代语境中坚定民族自信的必由之路。”他说。

  在港生活多年,葛亮笔耕不辍。站在国际化的视角回看传统文化,让他笔下的岭南更具温度、别有味道。“讲好湾区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体现。”葛亮表示,他将以岭南传统文化作为基点,勾勒丰赡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图景,以文为履,砥砺前行。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8日 12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