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评价改革:为教师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创造条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评价改革:为教师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创造条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8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时②】

  编者按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重要一环。评价教师工作看什么?在这期报道里,我们采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有的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师德师风表现和教师教学实绩,制定了针对性更强、更为多样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有的学校专门设立教师教学奖励荣誉体系,让倾心教学的教师备受重视和尊崇……这些实践启示我们:改革,就是要进一步为教师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创造条件,形成正向循环,让教师乐于教学,学生刻苦学习,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如何助力这种良性局面尽快实现,让教师心无旁骛专注育人?我们一起关注并探讨。

评价改革:为教师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创造条件

学生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饲料博物馆原料标本厅参观。

  “立德树人奖”激励教师成为“大先生”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看,台上短头发戴眼镜的老师好眼熟,他就是线上课讲得蛮精彩的那位吧?”

  “是他,王金良老师,他上课总是充满激情!”

  2022年初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庆祝第3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获得“立德树人奖”的教师们走上领奖台。在其中,学子们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物理学院教师王金良。他曾经因一条43秒的视频而“火”遍朋友圈:一堂线上课程正在进行,王金良一笔一划地写着板书、推演着公式,不时做着手势,讲得清晰明了、激情澎湃。通过摄像头和共享屏幕,这个充满感染力的课堂呈现在广大学子面前。2003年至今,作为北航物理基础课程主要负责人之一,王金良的年均“站讲台”时长在150学时以上;近5年,他指导的学生共有1168人在各级物理竞赛中获奖。

评价改革:为教师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创造条件

河北邯郸学院校园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新华社发

  透过短视频镜头,学生看见了老师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教学态度;通过“立德树人奖”,师者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荣誉。学生们手捧鲜花簇拥着获奖教师走上领奖台的时刻,是这些教师铭记终身的幸福瞬间。

  “立德树人奖”如何评选?在师生们心中,它为何有如此分量和魅力?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是学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如果一味依靠‘提要求、定指标、发文件’的‘老一套’,那么很多老师只是被动对标执行,无法被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北航党委教师工作部思政教育与师德建设办公室主任刘犇昊表示,“要真正促使教师在‘站讲台’上花功夫,强化潜心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更需要‘树标杆,作引领’。”

  怎样选树,如何引领?

  通过系统谋划、精心设计,2017年起,北航决定面向所有教学单位各类教师群体开展“立德树人奖”系列奖项评选,其第一原则是“教师本人不申报、领导干部不参评”,且“不唯帽子、不唯职称”,一律以“扎根一线、业绩事迹”为导向,力争把德教双馨的育人典范选出来。师生对符合教学年限等条件的教师投票后,结合师德考评、推荐票数、评教分数、专家联名推荐情况,由单位党政联席会审议确定拟推荐人选,再由师生进行支持率投票,从而确定推荐人选。学校组织校外专家、师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进行2轮评审,得票满总数的三分之二者为通过。

  就这样,成就奖、卓越奖、优秀奖,一位位“大先生”产生了。名单里,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名院士,也有默默无闻、躬耕讲坛的学术新秀;不仅有专精科研、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博导,也有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公共课实验课教师;不仅有“从教一甲子,桃李遍天下”的百岁教授文传源、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院士王华明、为航空航天领域培养160余名电磁兼容专业研究生的院士苏东林、倡导用“六有”精神育才的“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还有编写“网红力学教材”的讲师王洪伟、“把自己的芳华变成了学生的芳华,努力录课再教50年”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尚志、身患癌症却不曾缺席一节课的“讲台斗士”李景文、学生评教满意率最高且“一课难求”的80后思政课教师高宁……截至2022年,连续6届评选,74位先进教师脱颖而出,覆盖工、理、文、基础教育等24个单位,涵盖教研、教学、实验等系列,累计奖励超过千万元……

  “如果要总结个人‘获奖秘籍’的话,我想应该是‘传承’。”获得“立德树人优秀奖”后,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师王玉慧激动地说,“和多位北航前辈同台领奖,激励我更加努力去传承他们的为师之道——真、善、美。真,就是真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实事求是地探讨学问;善,就是以仁爱之心关怀学生,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美,就是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美的感受。”

  在北航,“立德树人奖”“教学单列为教师发展序列”“在代表性成果中强调精品课程、精品教材、高质量教学成果等教学业绩”等相关措施,共同形成了一套优化评价体系的“组合拳”。不少学生切实感受到:课堂授课形式更丰富了,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多了,导师、班主任、老师们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科研阅历,让自己收获了宝贵的财富。

  “本科期间,大到未来方向选择、专业学习规划,小到日常心态调整、各类比赛的指导建议,每次与老师们探讨,都受益匪浅。他们是我心中的榜样,时刻激励着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努力。”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李江皓说。

  “可以说,立德树人‘大先生’评选已成为全校师生主动参与、内化师德涵养、自觉尊师重教的品牌教育活动。在此类激励与引导下,广大教师潜心教学,扎根一线,务求育人实效,争创优异业绩,‘立德树人守初心,空天报国担使命’的职业风尚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引领‘德教双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刘犇昊表示。

  为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袋”

  讲述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 于歆杰

  伴随自身的学术成长,每位高校教师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维护个人简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份简历中的主体部分,是关于科研理念、资源获取、成果产出和影响力的描述。然而,这样的内容既无法反映教师成长的全貌,也不符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的内在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2019年起,清华大学在教研系列和教学系列教师中建立了“教学档案袋”制度。简单来说,“教学档案袋”就是一份专门用来汇集整理教师本人教学理念和实践的“简历”。

  最早接触“教学档案袋”时,我觉得这是给教师“找事儿”,因为完成一份“教学档案袋”需要投入不少时间精力。但再一细想,我便意识到,为学生上好课需要教师格外用心,抽出时间来思考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念、措施、成效和不足,对进一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有所助益。

  基于这种想法,我很快编写了自己的“教学档案袋”,它被时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田静称作清华大学的第一份“教学档案袋”。这份材料如实记录了2019年暑假之前我对高校课程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被许多清华教师当作自己“教学档案袋”的参考样本,对学校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2024年寒假,我又专门抽出时间更新了我的“教学档案袋”第2版。第1版中有些彼时彼刻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在此时此刻看来已经不是最重要或最准确的了。但在修订时,我尽量保留了这些观点,希望据此记录个人在教学方面的成长轨迹,以便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现在为什么会这么想,启迪自己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学档案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大有裨益。悉心建立并不断修订自己的“教学档案袋”,能够记录青年教师逐渐成长的过程,有利于他们认清自我、找准优势、直面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我衷心希望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档案袋”,推动学校整体教学生态转型升级。

  最好的评价标准是价值和文化

  讲述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 李霄剑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始终认为,最好的评价标准是价值和文化,而不是各项指标。非常有幸,我所工作的合肥工业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考核以育人为根本、评价以贡献为核心、激励以价值为导向”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激发着教师的发展潜力和创新动能。

  2018年12月,我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后出站,以“黄山青年学者”的身份被引进至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任研究员。“黄山青年学者”是合肥工业大学面向青年人才专门设立的岗位,在引进考察时,实行学术水平与成长潜力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不唯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和奖项,目的是让潜心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了让教师真正回归教育初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让科研人员避免“短平快”行为、真正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合肥工业大学构建起了由“数量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新评价体系,形成了基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公共服务”的三元结构奖励性绩效机制。这一机制不是将论文数、项目数、专利数、经费数等做简单加法,而是重点考察代表性、创新性成果的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这样可以让我们真正做到胸怀大局,紧盯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以及产业实际需要,潜心深耕,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攻克核心技术。

  正是在这一格局下,从教6年来,我从未因需要完成学校的考核指标而烦神,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谋划尖端科学研究中。我致力于自动化、智能化医疗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不久前,我所研发的微创手术精准测量系统“工大阅体”,已在华西医院等医疗单位投入使用。

  这个学期,我为本科生讲授的是C语言编程这门课,这是计算机学科的入门基础课。在第一节课上,我告诉学生,C语言在五年之后可能就会被淘汰,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它?因为我们所学的,不是形式和工具,而是其背后的逻辑,这能帮助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找准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真正所需,引领大家更好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作为一名90后教师,我所希望的,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把鲜明的价值导向传递给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

  引导教师将创造力聚焦于课堂

  讲述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 哈正利

  “老师,关于这本书的观点,我想跟您探讨一下!”看着学生真挚的神情,望着他们在求学路上不断前行的身影,我总是深深为之动容。当今,身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催生新业态的大环境中,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为时代新人?如何才能将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何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价值?我一直不遗余力地寻找着答案。

  我感觉到,首先要引导教师将创造力聚焦课堂。接触学生越多,我越感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尝试改革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课本知识教学外,我格外重视学生写作、口语表达、社交和调查等各项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拓视野、解放思路,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行之有效。多年来,我的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均为优秀。

  同样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课堂。课堂上,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抽丝剥茧地讲解知识点及其来龙去脉,力争为学生呈现出立体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反映,课堂变得越来越有趣了。曾有学生说:“老师,您的课堂新意不断,我连听三次都不腻。”这给了我继续努力的充足动力。为了更好地解释课本原理,我积极探索情境教学法,大到巴以冲突、俄乌战争,小到菜市场买菜见闻,都成了我讲课的例子。我坚信,课堂教学不只是“教”,更是“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引导学生聚焦课堂,并不只停留在知识领悟层面,而是要走向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层面。

  2017年起,学校开始评选教学标兵和教学先进个人。我积极参与其中,与优秀教师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断增强自身的内驱力。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老师“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永远不会改变。教与学,实质上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只有潜心教、悉心育,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积极乐观、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时代新人。

  明确方向优化路径,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作者:陈时见(西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评价对高校教师发展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高校教师评价的改革方向

  由于职责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知识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等特点,高校教师评价不能简单地用“一把尺子”衡量。今天,多元评价已成为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

  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制度。近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关于分类评价的文件,明确提出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评价尤其需要深化改革,健全分类评价机制,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一方面,应依据高校教师岗位和职责的差异设计多样化的发展类型,引导教师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应基于教师多样化的发展类型建立互认融通的分类评价制度,既尊重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价值,又促进不同类型教师评价间的互认融通,从而为高校教师分类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要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或高校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

  优化适宜的岗位职责。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性。高校教师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文化特性决定的。由于学科专业和能力水平等存在客观差异,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取得的成效也不同,有的教师偏教学型,有的偏科研型,有的偏服务型。因此,需要分类设置教师岗位,合理规范教师职责,实现人岗相适、提质增效,从而引导教师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实现职业价值追求。

  高校教师评价的路径优化

  教师评价必须遵循教师的发展规律,立足教师的多样化职责,优化分类评价标准,激发教师的发展潜能,为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坚持多样化发展的评价理念。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予教师特定的奖励或某种惩罚,而是为了提升所有教师的素质,激励不同类型教师可持续发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从而引导其积极投身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应用创新等不同领域。因此,教师评价既要尊重不同教师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又要关注不同类型教师工作的价值,引导教师实现从关注数量到强化质量、从注重形式到强化价值的转变。

  完善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教师评价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维度的能力和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一是要严格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将教书育人和个人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要强化教育教学评价,关注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认同,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职主责,从思想观念上重视教育教学,从实际行动上聚焦教育教学。三是要重视科学研究评价,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突出强调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社会贡献,破除长期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贡献等顽瘴痼疾。四是要完善社会服务评价,引导高校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有计划地参与国家和地方建设,强化教师社会服务的责任,增强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实际效能。

  夯实公正诚信的评价文化。诚信是高校教师评价最为广泛的基础,而单纯的行政性评价很难保证教师评价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难以形成教师评价的诚信制度。因此,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真正参与评价方案制定和评价实施过程,从而形成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诚信文化。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8日 13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