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区域高水平大学,为地方产业布局走好“先行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区域高水平大学,为地方产业布局走好“先行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08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各省(区、市)纷纷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调配,推动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支持若干优势高校和学科竞逐“双一流”的同时,引导建设与本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的特色高校,形成了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热潮。

  记者注意到,部分省区还形成了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如山东省的“冲一流”“强特色”建设高校,江苏省的“高峰计划”等等,并基于本地实际重点建设部分优势学科。这些专项、计划有何特点?实行效果怎样?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如何既“上水平”,同“双一流”打好配合牌,又“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记者进行了采访。

区域高水平大学,为地方产业布局走好“先行棋”

5月22日,中国民航大学的学生在C919机舱内参观。刘东岳摄/光明图片

  “上水平”——发挥科技创新力与组织力优势

  “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是农业病害科研的‘硬骨头’。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苦战了五年,一次次缩小范围、不断试错,终于找到了所需要的PG5基因,为实现小麦杂交种生产打下了基础。”山东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属院校参与建设的唯一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通过同德州市、齐河县校地共建模式,建设小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品种培育、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创新高地。“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德州打造成小麦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强农兴农之路!”

  2020年底,山东省公布了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大学等7所学校被列入“冲一流”建设高校,曲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列入“强特色”建设高校。记者了解到,山东农大发挥小麦育种等学科优势,紧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不仅培育出100余个小麦新品种,还在优质晚熟梨培育、果树新栽培管理推广上凸显了科技创新力和组织力。

  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面对科研重难点问题集中优势,尽展优长,也是江苏等省份重点建设计划的亮点。江苏省从2021年起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里遴选A、B两类“高峰计划”建设高校,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省财政统筹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并实施动态监测。常州大学就是A类建设高校之一,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刘麟看来,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领域优势的辐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

  “一是入选高校分布相对集中。18所‘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有10所分布在南京,另外8所分布在苏州、常州等省内6个城市,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博士特需人才项目,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较强。二是顶尖学科数量较少且类别单一。‘高峰计划’高校总共入围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都比较靠前,其中南京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学科获得了A+等级。”刘麟分析,地域的集中、学科的“选优”能充分调动创新力和组织力的优势,“瞄准‘上水平’,集中资源做大事!”

  “通过抓区域高水平大学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江苏的做法有借鉴意义。”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分析,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江苏省就开始抓本省的重点学科建设,90年代就制订了省级的学科建设规划,并最早提出“全省一盘棋”。“985计划”开展以来,江苏省就制订了本省高水平大学的计划,分多个层次投入,并明确提出省属高校进入全国前百名的目标。“从实际效果看,总体实力明显在提升。”

区域高水平大学,为地方产业布局走好“先行棋”

  5月11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竞赛现场,参赛选手展示实物作品。赵杰昌摄/光明图片

  “强特色”——打造同区域发展相契合的学科品牌

  “重庆是‘山城’,同时也是‘桥都’,不少桥梁长期处于酸雨和三峡库区变幅水位环境之下,安全问题随时都要关注。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更科学地给桥梁‘对症下药’开处方!”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周建庭被人们称为“桥梁医生”,多年来,他足迹遍布巴山蜀水、雪域高原,给2000多座桥梁“看过病”,开出多个有效“处方”。

  记者了解到,该校牵头成立的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桥隧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融入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大战略”,建立“陆水空轨”交通学科方向齐全互补、山区综合立体交通智能绿色安全创新特色鲜明、政产学研用创新要素整合优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助力一个个桥隧基建拔地而起,是该校近年来打造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培养国家战略急需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选择。

  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徐高明表示,相关建设高校可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历史传统、学科优势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品牌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河南实施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35个学科中,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学科群、中原工学院“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学科群、信阳师范学院“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地域属性很明显。

  刘麟分析,江苏“高峰计划”建设高校除入围“双一流”的7个顶尖学科之外,每所高校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均布局了一批重点建设学科,如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海洋、常州大学的石油化工、徐州医科大学的麻醉等,“这些学科与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需求融合性强、契合度高,有效提升了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高水平大学建设如何服务区域发展?王战军分析,首先体现在大学建设的规划同区域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相契合。“例如,南京建软件园,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加强计算机、软件相关学科专业投入;合肥强化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不但加强了大型科技装置的建设,安徽大学也开始‘战略转型’,调整其既有学科优势结构,加快发展计算机、信息、通信,其‘双一流’学科申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瞄准的就是芯片材料。这样布局后,大学就可以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一张‘新名片’——无论是实验室还是科技研发力量,都可以一体统筹考虑。”

  “增活力”——激发激活“内生动力机制”

  在各地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如火如荼铺展开来的同时,对部分高校而言,“跟不上”的挑战也逐渐显现。

  “一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入选‘高峰计划’后,办学体量快速扩张,短期内对资源支撑的急迫需求与现有资源供给负荷过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财力物力吃紧,高水平学科平台、高能级科研平台、高端领军人才匮乏等短板仍然存在;二是学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的挑战。在校院两级管理、教育评价改革、数字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和落实执行力等方面,学校还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来充分激活基层活力、激发师生员工创造力;同时,部分干部缺乏危机感和争先创优的主动性,部分教师学术理想不高。”常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雍莉莉分析。

  王建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相对公平的竞争发展机制,促进各高校、各专业在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战略规划目标中,成长为“区域龙头校”或“龙头专业”,而不是简单依靠行政政策支持和集中的财政投入。

  “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一项‘慢功夫’,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支持和资源,必须有自身的内生动力机制。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执行力;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徐高明也认为,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应继续简政放权,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徐高明还表示,打造区域高水平大学,要从单项的一流大学建设向系统性的一流大学体系建设过渡。“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不能只盯着‘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而要统筹推进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类高校的高水平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大学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8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