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⑦】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⑦】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0 02: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⑦】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人民教师应当是什么模样?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名字——于漪。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⑦】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于漪 徐晓冬摄/光明图片

  躬耕基础教育70余载,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成为许多教师职业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她的从教历程,已和新中国教师职业发展融为一体——

  于漪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她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倡导“德智融合”,强调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70多年间,她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数十位特级教师、“带教”全国各地100多名青年教师、写下6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从培育学生到培养老师,从改变课堂教学到凝练教育理论,她躬耕教坛、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师者为师亦为范”的境界。

  201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于漪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此前,她还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改革先锋”等称号。

  如今,95岁的于漪依然以奋斗的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默默践行“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于漪上课,讲求“以文育人,触动心弦”。

  1951年,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最初教历史,后转行教语文。忆起当时,于漪笑言自己“连语文教学的门在哪里都摸不着”。干一行爱一行,她从语音、语法、修辞、逻辑学起,硬是靠自学啃完了大学中文系课程。

  基础筑牢了。于漪开始打磨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要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为了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她一边训练思维,以“心明”带“言明”,一边撰写详细的教案,下力气修改琢磨,再背下来转换成口语。直至今天,仍有许多学生念念不忘:“听于老师上课,是艺术的享受!”

  20世纪60年代,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就,于漪在上海语文教育界声名远扬。课上得越来越如鱼得水,她却越来越不满足,开始思索更深刻的问题:基础教育为人生奠基,到底要“奠”怎样的“基”?教师职责神圣,究竟怎样才算不辱使命?

  “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要见书又见人”“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每个学生都能做学习的主人”……这是于漪给出的答案,更是她的从教信条。

  这样的课堂,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以文育人、触动心弦,是以生命唤醒生命、以人格塑造人格。“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理念,让她把每一堂课都上成了精品课。

  于漪带班,既重“教文”,更重“教人”。

  她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但她眼里从来没有“差学生坏学生”,“不要随便讲学生不好。我教了一辈子,真的觉得没有不好的学生”。2000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年过七旬的她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自己教过的100多个学生的名字。“记住学生名字是教师的本能。每教一个新的班级,我总先看熟学生登记卡,记住照片上的特征。上第一节课,叫出全班学生的名字,学生就很佩服。”于漪的脑子里有一个“学生谱”,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然于胸。

  曾有一位男生屡屡逃学、偷窃、打群架,受到学校处分。家长的“棍棒教育”,打得孩子离家出走。于漪急坏了,四处找寻忙了整整一天,才把孩子领回来。她把孩子接到家里长住,为他做饭,陪他谈心,辅导他功课……春风化雨,叛逆的少年终于打开心扉,开始努力学习。多年后,听说于漪重病住院,这位已经工作的学生赶来探望,一见面便一把攥住老师的手,满脸热泪,哽咽难言……

  于漪的“目中有学生”,不是只盯住几个学习尖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照有个性的学生,纠偏引路,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于漪说:“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当教师,不求他们多显赫,但一定要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1985年,走上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岗位的于漪提出,要“两代师表一起抓”“一个心眼为学生”。她带领学校构建“教”与“学”两个网络架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等板块,着力规范教师“教”和学生“学”各环节,形成有效的评价、反馈、研究机制。

  于漪眼中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结果,更是生命展开的过程。采访中,这位儿时曾遭逢国家危亡之难、将中学校训“一切为民族”深刻心中的老人动情地说:“做好新中国教师的本分,心中必须要有中国的灯火。要指引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树民族精神之根,筑爱国主义之魂,用中国人博大的情怀,用真正的本领为中国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阅读于漪的手稿《学海探珠》后拍案赞叹:“于漪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直至今日,她还沉浸在“着魔”的状态中。

  人们看到的是讲台上意气风发的她、书桌前奋笔疾书的她,却不知高负荷工作几十年来,胃溃疡、肝炎、心脏病,都没有放过她。退休后,于漪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为孩子们的“精神营养”严格把关;她曾因腰椎骨折卧床3个多月。刚能坐起来,她就忍痛在病床上指导中青年教师的课题和论文,刚可以下病床,她就急急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她时刻关注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当教育功利化现象愈演愈烈,她呼吁“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时至今日,鲐背之年的她登上讲台,依然全程脱稿,思路清晰,声音洪亮,极富感染力。

  这些年,她倾力写下《岁月如歌》《卓越教师第一课——于漪谈教师素养》《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等数百万字著作。2018年,《于漪全集》8卷21册出版,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部特级教师全集。2020年,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她亲临现场,言辞恳切:“我们要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共同研究新中国教师成长规律,并付诸行动,让我们的基础教育队伍涌现出大量的卓越教师,才不愧对这个伟大的时代。”她坚信:“教育是一项要用整个生命拥抱的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于漪很喜欢闻一多的诗文:“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恰似她的人生写照——“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作为师者的自我修为;“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刻度。

  接受记者的采访,于漪坦言身体不如往年,但一谈起教育,她的目光清亮有神:“当了一辈子教师,虽九死而不悔。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0日 01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