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旅游演艺亟待转型升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旅游演艺亟待转型升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2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观者有心】

  作者:孙若风(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现代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娱,即娱乐,观看文艺演出是游客旅行中重要的娱乐活动,于是产生了旅游演艺。

  旅游演艺改变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旅游方式

  旅游演艺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产物。1982年,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创排的《仿唐乐舞》是我国旅游演艺的开篇之作。当时,大批海内外游客慕名到西安参观兵马俑,无奈的是,西安晚上无景可看,而《仿唐乐舞》的出现填补了游客们晚上的闲暇时间。1991年,深圳华侨城在锦绣中华景区推出大型演出《艺术大游行》,随后又推出《创世纪》《龙凤舞中华》《东方霓裳》《世界风情》等旅游演艺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文化需求,开创了旅游演艺的新局面。2004年,桂林阳朔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中国旅游实景演出之先河,成为旅游演艺的典范之作,引起其他景区竞相模仿。

  虽然旅游演艺产品在国内出现了40多年,但“旅游演艺”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出现较晚。2015年,当时的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演艺服务与管理规范》将旅游演艺产品定义为“在旅游景区及相关空间内,以室内场景、室外自然或模拟的山水景观为演出场所,为游客提供的具有一定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各类演艺产品”。

  因旅游而兴的旅游演艺,以表现地域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声、光、电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游客为主要观众群体。旅游演艺是旅游者观察和体验另一种生活的重要视角。看一场旅游演出,就是看一种新的风景。有故事、有想象、有情感、有互动、有共鸣,不入其境,不知其美,这正是旅游演艺的魅力所在。

  旅游演艺的出现使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旅游方式,也重新培育起观众买票看演出的消费习惯,使旅游目的地发展夜经济变成了现实。旅游演艺的成功,是文化与旅游的双赢,为推进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础。

  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合理,质量参差不齐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旅游演艺的发展由此突破了体制机制障碍。再加上很多地方为了从旅游集散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纷纷开始打造旅游演艺项目,旅游演艺进入快速发展期。可是,旅游演艺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拾进篮子里就是菜”的倾向。一些地方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甚至用一般的舞台艺术作品滥竽充数,导致旅游演艺产品缺乏特色、创意,与旅游消费者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的审美期待有较大差距,不像经过千漉百淘的地方美食那么有味,也不像传承几代人的传统手工艺那么养眼。

  第二,内容不够丰富,总是“老三样”。歌舞、戏剧、戏曲等构成了各地旅游演艺的主要品类,形式和内容都高度同质化。演唱会、音乐会、话剧、音乐剧、舞剧、户外音乐节、脱口秀、沉浸式演出等大众喜欢的演艺形式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旅游,相关艺术形式尚未出现爆款旅游演艺产品。

  第三,结构不够合理,在有限的几个种类中相互“卷”。现在的旅游演艺主要有主题公园演出及巡游、实景演出和独立剧场演出这三种主要类型,并且很多是大投资、大制作,“小而美”的项目不够多。

  当前,文旅产业融入千行百业,文旅消费调动千家万户,文旅项目覆盖千千万万城市和乡村。文旅融合已成为一场全社会都在聚焦的“大戏”,但旅游演艺并未及时跟进,没有做到“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如文旅消费逐渐下沉到县域市场,但很多区县并未及时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文旅演艺产品,当地的旅游业依然靠地方美食唱独角戏。

  与时俱进把握“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尺度

  近年来,旅游演艺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方面,旅游演艺不再局限于实景演出或在室内进行的歌舞表演。比如,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北京世界公园草莓音乐节和体验式喜剧《偷心晚宴》。另一方面,遍及城乡的演唱会等借助旅游活动大量涌现,成为在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共享的文旅盛事。比如,今年“五一”小长假,贵州就组织了多场经典演唱会、新国风演唱会、交响音乐快闪、民乐表演等进景区演出。

  我们应顺应这种趋势,与时俱进地把握“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尺度,调集更多文化资源进入旅游演艺行业,积极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

  旅游演艺是旅游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甚至忽视其艺术性。可鼓励更多专业艺术院团参与旅游演艺,促进专业艺术与旅游相向而行:一方面要把艺术本体发展好,进一步彰显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要推动艺术生活化,让艺术在旅游场景中有更多落点。

  主客共享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的共同趋势。比如,很多地方的节庆演出活动,已成为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共享节目。又如,贵州榕江“村超”赛场上的民族歌舞表演,既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又是一种为外地游客准备的新型旅游演艺形式。推动文旅演艺转型升级,可以探索将公共文化活动与旅游演艺结合起来,找到育民、乐民、富民相结合并且可以永续发展的新路子。

  加强部门联动,营造更加活跃的旅游演艺生态

  旅游演艺涉及的领域和部门较多,除了文化和旅游部门,还与治安、消防、交通、商务、城建等多个部门相关。推动旅游演艺转型升级,要加强部门联动,打好各部门相互配合的组合拳。旅游演艺有着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创制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它们抗风险能力较差,需要在体制机制上给予更多支持。

  当前的文旅融合,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在不断深化,这对扩大旅游演艺的舞台、延伸旅游演艺的“台口”,既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要积极营造更加活跃的旅游演艺生态,在投资、生产、经营等方面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加,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投融资机制。要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发挥新技术对于旅游演艺的支撑作用,重塑创作、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比如针对“黄牛党”倒卖演出票的现象,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防黄牛”“战黄牛”,提高票务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维护旅游演艺市场秩序。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2日 13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