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创刊75周年,回顾师昌绪与光明日报的往事佳话——知识人,中国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创刊75周年,回顾师昌绪与光明日报的往事佳话——知识人,中国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7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与光明日报】

  作者:郝红全(师昌绪原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项目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说起来,先生与报纸“缘分”颇深。96年漫漫人生路,很多重要时刻被国内外媒体刊载定格。

  早年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冒着被审讯关押的危险,参加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为此,他的照片及事迹两次登上美国知名报纸,乘坐火车时竟然被检票员认了出来。

  1955年回到祖国后,他服从分配去沈阳从事高温合金和合金钢研究,后来又被派往鞍山钢铁公司生产一线。流年似水,从副研究员到所长、院士,他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了整整30年。调到北京后,师昌绪致力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作为战略科学家推动了大飞机、“两机”(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新材料、碳纤维等专项的设立,并与5位学者联名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此外,他还很关心科普、教育事业……这些经历,自然在《光明日报》都有记载。

  先生与这份报纸结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当时,他高瞻远瞩地洞察到国家工程科技发展的重要性,遂与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联名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1982年9月17日),指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方法。这篇文章奏响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序曲,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创刊75周年,回顾师昌绪与光明日报的往事佳话——知识人,中国梦

  2011年1月,先生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欣然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在那篇题为《师昌绪:心无滞碍格自高》的文章开头,记者写道:“‘随遇而安。’这是老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熟悉师昌绪的人都知道,老人之‘遇’,皆为祖国所需;老人之‘安’,尽是殚精竭虑。”显然,只有知己般的神交,才会生发出如此精彩的总结。

  有时,这种交流,也会由先生本人及其专业拓展到其他领域,比如科技报道。“现在媒体的科技报道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一般读者难以看懂。您对此有什么建议?”2012年春节前,光明日报社一行人前来拜望先生,在送上新春祝福的同时,也顺便讨教一番。

  “要做好科技报道,首先要让读者爱看,可读性要强。要做到这一点,媒体要重视自身队伍建设:一是传媒学院可以开设现代科学技术的课程,作为重点来学习;二是可以招一些有理工科基础的毕业生,培养做记者。”先生强调。

  “可是现在搞科普创作,待遇太低,很难留得住人才啊?”对此,他回答:“科教兴国,科普宣传工作应该提高到提升民族素质的高度……国家应该拥有这样一批专业的科普人员,可以考虑在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他们倾斜。”大概四五年前,我注意到有媒体报道“北京市评选出全国首批75名高级职称科学传播专业人才”——看来,先生当年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创刊75周年,回顾师昌绪与光明日报的往事佳话——知识人,中国梦

  2013年4月,光明日报拟推出《知识人·中国梦》专栏,讲述知识分子奋发有为的梦想故事。先生的人生经历浓缩了一代“科学强国梦”先行者的奋斗史,对广大青年学子乃至全国人民都有重要的学习与启示意义,报社决定将他的稿件作为栏目开篇。

  得知这样的安排,我有些为难:“先生身体不大好,一直在医院就医,不便安排采访。把他作为开篇人物,恐很难保证顺利出版。”“我们根据近年对师老的访谈草拟一稿,并参考他此前所做的报告《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您看能否征得师老同意后刊发?”

  看过光明日报记者根据已有素材整理出来的文稿后,先生觉得有些问题没有谈透,打算亲自动笔重写后半部分。在同医院数次协商后,我为光明日报记者争取到前往病房探望的机会。“稿子我已经改了这么多,后面还是达不到刊发要求,可以说是‘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不行’。而且,有些事,我没有跟别人说起,你自然不知道了。”一见面,先生就同这位记者朋友半认真半打趣道。

  按原定方案,文章应在当年4月16日见报。为了给先生留出充裕的修改时间,报社决定将专栏刊发时间推迟。4月19日,《知识人·中国梦》正式推出。作为开栏之作,《献身科学 让祖国强大起来》刊登于《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谈及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先生饱含深情地写道:“我的中国梦,始自家国离乱的残酷现实,以及让祖国强大起来的强烈心愿,发酵于对故土的牵挂和对民族强盛的渴望,融进了高温合金铸造这一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新领域……”在文末,他则“自嘲”:“最近,听说中国科协和中科院有一个科普讲座,我自告奋勇,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材料与社会’。95岁的年龄,虽然还没糊涂,但从体力来看,确实有些自不量力了。”我知道,他是想以此唤起更多人的社会责任感,希望他们能够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勇担重任,为“科学强国梦”续写新的篇章。

  2014年1月15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通讯《安放西部的青春与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得知同学们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事迹后,先生甚是欣慰,提笔给去西部支教的同学们写了一封信:“你们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而且还用自己踏实的努力,教育影响着下一代……希望你们年轻一代继续努力,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没想到,这竟然成为他与光明日报的最后交集——2014年11月10日,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回顾先生与光明日报的往事佳话,我们不仅读懂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赤子情怀,也感受到一份报纸联系、尊重、服务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与高洁品格。

  (光明日报记者张蕾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7日 01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