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极危物种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首次“安家”野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极危物种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首次“安家”野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7 0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昆明6月16日电(记者林碧锋)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巧家五针松是全球极危物种。记者16日从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获悉,科研人员日前抓住雨季黄金期,将人工繁育的1000株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首次移植野外。

  巧家五针松,学名五针白皮松,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仅分布于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的珍稀树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目前发现存活的野生植株仅35株,分布于巧家县玉屏街道杨家湾村、中寨乡付山村不足1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

极危物种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首次“安家”野外

巧家五针松幼苗。新华社发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分布区及周边近1100公顷森林被纳入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自发现以来,当地联合有关部门和机构对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实施就地保护,并通过野外种子采集、种子萌发实验、幼苗栽培等措施,逐步实施种群回归、近地移植、迁地移植,对该植物进行科学研究和抢救性保护。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胡艳萍介绍说:“通过多年监测,我们在林下没有发现巧家五针松自然更新,因此只有靠人工繁育来扩大种群,最大限度保护这个极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受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自然衰退、生境特殊等因素影响,其种子采集较为困难。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于2023年开始采集二代种进行人工繁育,并成功培育1000余株三代幼苗,其中1000株此次被移植于巧家县金塘镇梨树村一个新移植点。

  “这是我们首次在野外移植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胡艳萍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监测移植后的情况,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的成活率、生长和健康等状况,这也将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巧家五针松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据介绍,经过30多年保护,巧家五针松种群规模稳步增加,目前已累计实现人工繁育8000余株,保存幼苗幼树4000余株,其中巧家县境内移植存活3000余株,昆明、楚雄、大理等不同生境地共移植存活1000余株。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7日 08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