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制帽小作坊的“智改”之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制帽小作坊的“智改”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4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制帽小作坊的“智改”之路

讲述人: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原副院长 马建伟

  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丰制帽”)是“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第一次跟前丰制帽的负责人见面,是在2012年青岛胶州市政府组织的一次产学研座谈会上,他们是企业代表,我是专家代表。

  闲聊时,企业负责人有些焦虑。记得企业负责人说,他们车间最多时有1000多人,一人一台机器,好多企业来参观,感觉热火朝天,可到年底一算账,利润有些低,一顶帽子甚至赚不到1角钱。

  青岛胶州制帽的企业多,不过那时经营形态以小作坊式业态为主,想“智改”的企业并不多。

  “智能化是早晚都要走的路,我们不如先动起来。”企业负责人当时说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他们想转型的决心。

  “智改”第一步是数字化升级,但当时主流的数字化系统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水土不服”,不好用。

  “现成的不好使,能不能自己搞研发?”我这个建议一提出,企业立马就同意了。在我的介绍下,企业高薪聘请了5名高级工程师组建数字化转型团队,从制帽的第一个流程开始,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改进。

  数字化升级后,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可视”,但新问题又来了。个性化时代,小订单越来越多,最多时企业一个月生产1300多种帽子,一人踩一台缝纫机的生产模式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

  下一个难题,就是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线。有个研发细节我记忆犹新,一般的帽檐都有内衬布料,当时为实现机器自动化抓取,研发团队从机械臂抓取的角度、力度以及机械臂抓手的材料开始研究,前前后后尝试了几十次才成功。

  4年间,研发团队历经三代产品,最终创建缝制机器人流水线,建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系统。生产效率提升200%,人力成本降低50%,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近年来,青岛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2022年,前丰制帽和有关高校、行业协会等合作成立帽饰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供需方、制帽企业、创客之间互联互通的合作新模式。

  这么多年,前丰制帽能持续走“智改”之路,底气和勇气是党委、政府给的。比如,持续提供人才、平台、政策支持,使企业享受近千万元的政策补贴。该企业的发展故事告诉我们,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不忘创业初心,坚定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就一定能闯出一番天地。

  (光明日报记者刘艳杰、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柯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