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与文明》这部著作是范景中用讲稿改订而成的,然而说老实话,书中的内容或许更适合读,而且不是睡前随随便便地读,而是要在早晨最清醒的时间集中精力去读,踮起脚尖去读。
范景中用三大册的篇幅,以西方美术史为经,织进书籍、诗、修辞、音乐和西方哲学中数的思想等内容,并时时比较中国文化,最后陶冶出这样一部《艺术与文明》。它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也可以看作一部以艺术为纲的文化史、文明史。作者预设本书的读者是大学本科生,但是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必定也能从阅读中受益。它唤起了我们对整个文科历史的思考,实际上回答了“文科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发出了“宁愿附庸风雅,也不要斯文扫地”(第一册前言)的警句。
达·芬奇《亚诺谷风景》 资料图片
作者在第三册前言中提到“书籍和艺术是构成文明的两根支柱”,点明了本书何以把如此多的篇幅慷慨给予书籍。一是文字所载与美术所作同声相应;二是书籍本身的纸张、字体、彩饰、装帧、收藏印鉴、款识题跋等,确然值得以艺术品视之。至于历代学者不畏艰苦寻访书籍,从旧典中唤起沉睡文明的斑斑史迹,更是直观呈现出人类文明有时危如一线的流传历程。所以本书对海德堡大学藏《马内塞古抄本》以及《博物志》《寻爱绮梦》,甚至人文主义字体、摇篮本等等都予以专节讲述,不厌其详。将书籍和艺术如此醒目地勾连在一起,这是过去单独的美术史和单独的书籍史都不曾做过的,是本书一个闪亮的特点。
记得当年读《德拉克罗瓦日记》,读到这位19世纪法国大画家当面评点肖邦的演奏时,我深感缺少音乐修养,对美术史的认识也会有所缺憾。《艺术与文明》为弥补这类缺憾做出了努力。此书在谈到18世纪艺术时,插入了贡布里希之子的一段回忆,讲的是父母对听音乐的严肃态度;谈到19世纪时,无论是写安格尔还是印象派,都联系着音乐谈,说起德加的艺术,还不惜笔墨专写了“芭蕾舞小史”和“芭蕾艺术”两节。这些努力,不仅更新了我们对印象画派史的知识,也提醒着美术史同行们要进一步拓展知识领域,才能更加正确、更符合上下文地理解文化。
范景中熟记古希腊哲学家“不懂几何者勿入此门”的警言,他年轻时代,为了读懂维特根斯坦那一代数理逻辑学家们之间的通信,也曾苦学高等数学。正如他注意到音乐对于西方美术的重要性,他也深知数学始终贯穿着西方思想史。在强调艺术与数学的关系背后,隐含着他对教养的认识:文科学者应当对知识的整体性保有强烈意识,不是要在今天学科划分的立场上去“跨学科”,而是意识到在前学科时代,不仅诗、画和音乐,甚至连数学都属于有教养者的应习知识。无论是中国的“六艺”还是西方的“七艺”,展现出的都是一种更整体的个人智识状况,本书对西方“七艺”的反复详谈,想必就出于这样的原因。
《艺术与文明》对西方美术史的讨论,仍旧把艺术当艺术,以风格为中心,注重价值判断,这是西方经典美术史的光荣传统。范景中故意这样做以表明他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美术史新动向的认识。在写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曼特尼亚的《曼图瓦宫廷婚礼室》时,他援引马丁·坎普的观点,批评了“新艺术史”写作中追求学术时尚的不良作风——预设当前的社会符号理论为真理,把“身体”“场所”“性别化”“权力”等日常用语强行纳入这套理论框架,并以接受这套理论框架与否分配学术俱乐部的入场券。在本书第二册后记中,范景中再次强调了他对这种态度的批评。书中他没有套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用历史和修辞的传统手法,给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女画家维姬·勒布伦写下了长长的、感人的篇章。
范景中讲艺术与文明,从原始艺术开始,讲到大约20世纪初结束。这不是因为作者不关心当代,相反,此书写到中世纪《淑女与独角兽》挂毯时,援引了电影《哈利·波特》和动漫《机动战士高达UC》;写到计算机艺术时,例举2023年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码已编成:艺术进入计算机时代——1952至1982年”,并令我惊讶地向致力于计算机及AI艺术的艺术家拉波斯基等人致敬,称他们为时代艺术的“预流者”。那么,为什么本书讲到20世纪初就不讲了呢?因为当代的问题并不始于当代,而当代的意义则必定在于未来。我们生在当下,很难排除对当下的偏见,纵然拔剑四顾,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而艺术与文明的传统承载着往昔人类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是超越当下的客观存在,是思接千载的纽带,一个社会的持久信仰、敬畏之心、道德要求乃至品格均由此产生。在范景中的认识中,文化传统的价值不是完全相对的,任由个人和时代以己意评说,相反,它有绝对的一面,哪怕后世证明它的一些谬误,作为一世的想象、期待和寄托,其价值也已经成为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文化艺术的传统不是人类的对象,而就是人类本身,在每一个当下,它都是人类衡量自己的尺度,也是个人借以超越有限生命的唯一归宿。
本书第一章援引了4世纪诗人帕拉达斯的一句话,我想也能体现范景中撰写此书的心情:
我一生都在书籍的和平世界中与逝者对话,想在对知识不屑一顾的时代传播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