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右三大家”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右三大家”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4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史哲文(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人群体并称是推动作家经典化的特殊文学现象,并称的要义在于群体人员组成相对固定,人员之间存在某种地域、时代、风格、师承、志趣、声望等共性,时人或后人以此种共性为之命名,使之凝练概括,便于记忆接受。如屈宋、班马、吴中四士、大历十才子、永嘉四灵、前后七子、岭南三大家等。不过,有些今日习见的并称概念,非但不能精准定义,反而类似于敷衍相因,须加以审视辨明。其中,“江右三大家”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概念。

  屡见不鲜的“江右三大家”

  “江右三大家”一词,最早大致见于《辞海》1979年版“蒋士铨”词条:“蒋士铨……其诗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1936年初版《辞海》“蒋士铨”词条释文不同,仅作“……与袁枚、赵翼在当时均负重名。”《辞海》的后续修订本中,此条释义皆沿袭1979年版未变。在此之后,今人许多著作中数见不鲜,如《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说:“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说:“清中叶,袁枚、赵翼、蒋士铨主盟诗坛,号‘江右三大家’。”可见,今人认定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究竟为何得此并称,却无来由,似乎这是不需解释的公论。

  那么,在专业的文学研究专著中有没有解释“江右三大家”得名原因的具体条目呢?经过检索,约有数十种专业性书籍录有“江右三大家”词条,限于篇幅,兹列两条代表性条目:

  【江右三大家】清乾隆时诗人袁枚、蒋士铨、赵翼的并称。蒋士铨是江西人,旧时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称。因三人均是乾隆时进士,他们的文学活动也在这个时期,故又称为“乾隆三大家”。又因袁、赵是浙江、江苏人,故亦称为“江左三大家”。《清史稿·赵翼传》云:“同时袁枚、蒋士铨与翼齐名。”(《中国诗学大辞典》)

  【江右三大家】指清袁枚、蒋士铨、赵翼。……《清史列传·蒋士铨》:“蒋士铨,字心余,江西铅山人。……与袁枚、赵翼称袁蒋赵三家……”蒋士铨江西人,江右乃江西之别称,故称“江右三大家”;三人均为乾隆进士,文学活动在这一时期,故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赵翼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均籍隶江左……故又称“江左三大家”。(《历代文人并称辞典》)

  基本可以明确,前人认为由于袁枚、蒋士铨、赵翼三人中蒋士铨为江西铅山人,而江西属于江右,故而得名“江右三大家”。然而问题出现了:一方面,着眼于群体人员在地域归属上的共性特征,是地域性文人群体并称命名与定义的关键标准。而蒋士铨之外,袁枚为浙江杭州人,赵翼为江苏常州人,二地皆在江左。江右一人,江左两人,并无共性,以一人之籍冠三人之群,显然不太合理。另一方面,概念定义应具有限定性,否则含义不明,容易混淆。而词条撰写者大约发现另二人江左之籍,遂补上“又称江左三大家”,“江右三大家”的概念解释忽而“江右”,忽而“江左”,着实自相矛盾。

  当然,公认的清代“江左三大家”即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籍贯也非皆属江左。钱谦益为虞山(今属江苏苏州)人,吴伟业为太仓(今属江苏苏州)人,龚鼎孳则为合肥(今属安徽合肥)人,合肥位于长江以北,不属江左。这样看来,“江左三大家”是否也有疑问呢?其实不然,此并称的合理性有二:一是龚鼎孳籍贯虽然不在江左,但是其多居江左交游唱和,久负盛名;二是此名来源于清初顾有孝、赵沄所辑的《江左三大家诗钞》,三家已有称名:“我江左之有牧斋、梅村、芝麓三先生也,卓然为人文宗主。”故而钱、吴、龚三家并称实为定论。

  名不副实的“江右三大家”

  回到“江右三大家”上来,我们已知袁、蒋、赵籍贯不同为江右,共同交游生活地域也不在江右,不过,如果古人已有命名,则有据无疑了。清代文人诗家多有同声共气的群体意识,袁、蒋、赵三人并称之说始于袁枚。《随园诗话》称:“桐乡有程拱字者,画《拜袁揖赵哭蒋图》,其人非随园、心余、云松三人之诗不读。”赵翼也在《瓯北集》中记录此事,他在《袁子才挽诗》中又提及三人之齐名:“三家旗鼓各相当,十载何堪两告亡。”诗下自注说:“谓君与蒋心余。”其后,姚鼐所作《瓯北先生家传》亦说:“(赵翼)其诗与同时袁简斋,蒋心余齐名。”经爬梳文献,除了《清史列传》《清史稿》以及上引内容,法式善、钱栻、鲍印、吴蔚光、黄燮鼎、李调元、蒋骐昌、潘德舆、林昌彝、李嘉乐、盛昱等人诗文作品中皆提及三人齐名:“袁赵媲唐白与刘,蒋于长庆仅元侔”“国朝袁蒋赵,诗名鼎足垂”“三分鼎足称袁蒋,旗鼓相当尽必传”等。由此可见,当时的确存在三人齐名之实,但遗憾的是,无人提出“江右三大家”之号。

  实际上,三人之中恰恰只有“江右”人蒋士铨从未谈及三家并称的内容。晚清尚镕著《三家诗话》专论袁、赵、蒋之诗文,堪称文学史中标举三家并加以经典化的重要标志。在此书中不仅未见“江右三大家”之名,尚镕还发现了这一情况:“近日论诗竟推袁、蒋、赵三家,然此论虽发自袁、赵,而蒋终不以为然也。”钱钟书更直接点出袁、赵二人互相鼓吹,而蒋却无视的问题关键:“盖三家之说,乃随园一人捣鬼。瓯北尚将计就计,以为标榜之资;……心余则无只字及此。”所以,三家并称的建构过程中,江西人蒋士铨没有主观意愿参与其中。如此看来,采用几乎无涉的蒋氏之“江右”籍贯命名袁、蒋、赵三人群体,分明与事实不符。

  最接近“江右三大家”名号的称谓是“江右三家”,却非今人所说的袁、赵、蒋,而是另有其人。清人叶德辉《郋园读书志》曾记载:“陈奉兹……当时与蒋太史士铨、曾中丞燠,号称江右三家。”指出陈奉兹、蒋士铨、曾燠皆为江西人,有此共同点,故时称“江右三家”。同样的,因同为江西名士,蒋士铨曾与武宁人汪轫、南昌人杨垕、南丰人赵由仪被誉为“江右四才子”“江西四子”。相比“江右三大家”,这几个并称明显合理得多。事实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作记载中,袁枚、赵翼、蒋士铨仅有“三大家”之名:

  乾隆朝诗人尤著者,必推袁简斋枚、蒋心余士铨、赵耘崧翼三家。(康发祥《伯山诗话》)

  昔有友人论及乾隆中诗人,推袁、蒋、赵为三大家,顾毁誉各半,迄无定评。(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

  厉鹗专摹宋派,而两浙之诗一变。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阳湖赵翼,号三大家。而大江南北之诗,亦无一不变矣。(徐珂《清稗类钞》)

  乾隆全盛时,所谓袁(枚)、蒋(士铨)、赵(翼)三大家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乾隆中,江表以诗名者,有袁、赵、蒋三大家。(甲寅杂志社《说元室述闻》)

  不难发现,“三大家”之论虽已成定说,只是这些论断仅明言“三大家”而已,绝口未提“江右”二字,却多有“乾隆”之谓。其实,文学史中袁枚、赵翼、蒋士铨三人的另一个并称“乾隆三大家”正来源于此,为人熟知。前人多有谈论三家排名顺序以及在“性灵”诗学等方面共性与个性的著述,自是另一话题不赘。

  此外,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说:“钱唐厉鹗……又别树一帜,而两浙之诗一变。钱唐袁枚、铅山蒋士铨、阳湖赵翼并起,号江左三大家;而大江南北之诗无不一变矣。”此说与徐珂《清稗类钞》用语行文相似,唯徐书中称“三大家”,钱书称“江左三大家”,但徐书先出,钱书后出,钱基博径添“江左”二字不知为何。或许也是导致当代学人所说“亦称为‘江左三大家’”矛盾的来源。此文前一页又说:“诗家有声者,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为江左三大家,皆承明季之旧。”一文两处“江左三大家”,其中似应有一舛。

  总之,古人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追求宏大主题的学术潮流之下,一些看似寻常的概念往往隐伏带过,但稍加质疑追问,顿见破绽。袁、赵、蒋三人的并称已是由袁枚、赵翼标榜所成,“三大家”“乾隆三大家”之名为后人所追认,尚有一定合理性。而今人书中“江右三大家”之名的提法释义,或人云亦云,或语焉不详,或牵强抵牾。经过梳理,无论是各人籍贯,还是古籍记载,并无命名的合理依据。当然,也可能是后学才疏学浅,未见相关文献,故而就此斗胆请教于方家。但是无论如何,回到开篇所说文人并称的要义上,文人群体之并称,总归要采用最为直观的共性特征来命名,否则令人困惑,反而迷失了命名的本意。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13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