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湾区到陆域,看见最美的厦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湾区到陆域,看见最美的厦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9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美丽中国万里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李春剑 马跃华

  蜿蜒的海岸线轻拥着碧海蓝天,雪白的浪花如同顽皮的孩子,一次次扑倒在沙滩上;四季苍翠的红树林,错落有致地扎根滩涂,与城市街道两旁开得火红的凤凰木遥遥相望;蹁跹的白鹭脚步不停地追风逐浪,惬意慵懒的黑天鹅偶尔在湖面划出道道水痕……走进厦门,就如同走进了一幅灵动美妙的画卷。

  36年来,厦门市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起点,从湾区到陆域,在开展全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着眼于绿色高质量发展。如今,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因生态之美而更加光彩夺目。

  1、“垃圾湾”化身“城市会客厅”

  今天的五缘湾被称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从空中俯瞰,以“天地日月人”五圆为名的五座跨湾大桥,横卧碧波,将海湾沿岸的绿意交织连接起来。

从湾区到陆域,看见最美的厦门

厦门筼筜湖及周边城市景观 新华社发

  “过去,这里是一片烂潮滩。”厦门市湖里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王达介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五缘湾经历了4次围垦,湾内过度开展养殖、晒盐等经营活动,海堤阻碍了海水交换,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五缘湾成了‘垃圾湾’。”

  然而,要根治五缘湾的“恶疾”,谈何容易!是将海湾“一填到底”——填海造地后的五缘湾可用于房地产开发,地块瞬时收益轻松可达10个亿;还是放弃短期的经济利益,追求长远的生态价值与社会效益?

  清退养殖,清淤疏浚,提升绿化……厦门市当机立断,花大力气开展海湾环境综合治理,将美丽还给自然,让环境造福人民。

  如今的五缘湾,推窗见绿,步步皆美景。通过种植6000余平方米红树林,这里建成厦门最大的湿地生态公园,浓浓的绿意吸引90多种鸟类前来栖居,成为厦门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生态修复的成果,成为五缘湾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撑。“我们成功举办了帆船、摩托艇、冲浪等80多项赛事,进一步打响五缘湾的知名度。”厦门市湖里区文旅局党组书记高翔告诉记者,2023年五缘湾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50%。“此外,我们还将帆船运动改造成文旅项目,不少年轻人被这项极具挑战性的海上运动吸引,去年以来体验的人数有50多万。”

  10座公办学校、3家三级公立医院、10处市政和文体设施、3个市民广场……在五缘湾,公共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湾区在综合开发中坚守生态优先的红线,居民不但拥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优良人居环境,也享受到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

  “把最美的自然留给百姓、留给生活,我想,这就是五缘湾作为‘城市会客厅’最淳朴的含义吧。”王达感慨道。

从湾区到陆域,看见最美的厦门

行驶在筼筜湖面的环卫船 新华社发

  2、争当参与环境治理的“筼筜蓝”

  位于筼筜湖畔的白鹭洲公园,是用筼筜湖清淤淤泥“堆”出来的城市核心区绿肺。走进公园,不时有白鹭起落于湖心岛,市民或悠闲地在步道上散步、锻炼,或惬意地在凉亭内聊天、喝茶……

  筼筜港曾是厦门一处天然避风港,20世纪70年代初,填海筑堤让海港缩减为湖,随之而来的无序开发,令筼筜湖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水体黑臭”,老人们说,从湖边经过,必须“捂着鼻子快点跑”。

  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为筼筜湖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自此,筼筜湖周边工业企业全部关停,从源头提升水质;引海水入湖,搞活上游水体;开展大规模清淤,减少环湖周边水土流失;打通两岸环湖步道,兴建沿湖公园绿地……36年久久为功,厦门市先后开展5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共投入资金近20亿元。

  从教师岗位退休后,65岁的陈亚进穿上志愿蓝马甲,走上一个新岗位——“市民湖长”。

  一大早,他的手机就响了起来。“这个群叫‘筼筜蓝’,有170多人,都是热心关注筼筜湖流域治理的市民,大家自发加入进来,成为守护环境的参与者。”陈亚进指着手机页面告诉记者,无论是湖面上有垃圾,还是公园里设施出现问题,大家随时在群里反馈给志愿者,相关部门会及时跟进解决。

  除了在聊天群中反馈问题,大家还将湖域内出现的问题拍成照片或视频,通过政府开发的小程序上报,大大提升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效率。

  “每个问题解决后,相关部门会在小程序上给出结果。”说着,陈亚进打开小程序,查询自己前两天上报的水质赤潮问题——“看到自己关注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大家参与环境治理的劲头儿更足了!”

  3、“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36年来,厦门市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环境治理之道。

  第一眼见到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村民高泉辉,记者立刻注意到他的手:皮肤黝黑,关节粗大,指甲短秃,手上还有长短不一的裂口,有的透出新生皮肉的粉色,有的已经翘起干燥的白边……

从湾区到陆域,看见最美的厦门

栖居在五缘湾保护区内的栗喉蜂虎 新华社发

  见记者盯着自己的手看,高泉辉索性坦然地伸出来,“在荒山植树这么多年,手就是这样的。”

  军营村坐落于厦门第二高峰状元尖的脚下,海拔1000米以上,只有翻过211道盘山弯,才能一睹村子的真容。

  “过去,远看这座山,全是光秃秃的。”高泉辉告诉记者,军营村村民的生活曾经“靠山吃山”,一来二去,村里的树几乎被砍光,这座厦门最偏远的小山村深陷贫困。

  “树没了,土地变得越来越‘瘦’,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经济与社会发展没了根基,自然难以为继。”前车之鉴,让高泉辉和乡亲们意识到:要致富,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1986年,经过细致调研,针对山区村发展的实际,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发展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给军营村指出一条环境与产业共同发展兴旺的路。

  没过多久,高泉辉成为军营村最早开始造林的那批人之一。

  “现在山上种了十几种树,有江西来的大叶女贞、江苏来的无患子……这些树种耐寒,适合高山生长。”顺着高泉辉手指的方向看去,军营村4100多亩公益林茁壮繁茂,成片的绿色波浪般沿着山势起伏。“这些年,光我手中种下的就有2500多亩。”高泉辉自豪地说。

  树活了,土肥了,环境美了,空气甜了……军营村的生态治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成效。山下,茶树越种越好,有机茶叶名号越来越响。村里,各具特色的民宿经营得红红火火,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每逢节假日总是“一房难求”。

  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厦门市还开展起各类科普教育、科研监测、宣教学习活动,引导公众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走进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记者偶遇正在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的乐海小学师生。“红树林就像一栋公寓,从树顶到根部,生活着鱼类、贝类、虾蟹类等多种生物。楼房坚固了,住户才能更多。”老师指着手中的图册为孩子们讲解着。“快看!招潮蟹!”“还有弹涂鱼!”“这么多贝类啊!”孩子们七嘴八舌分享自己的发现,脸上透着开心。

  徜徉在厦门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中,眼前所见,皆是最真的自然与最美的风景。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9日 09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