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闫丛笑
“印象中的内蒙古,风景很美,四处都是牛羊。”初次抵达内蒙古的一众外国嘉宾完全没有想到,在赤峰能看到绿色发展与现代化发展的完美融合。
8月11日至13日,在参加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大唐集团联合主办的“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前,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等多国的嘉宾代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参访,共同探寻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智慧。
三天的时间里,各国嘉宾足迹遍布中国大唐集团塞罕坝风电场、乌兰布统苏木浩斯敖包嘎查、翁牛特旗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等地,亲身感受中国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和防沙治沙、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的绿色发展成果。
“中国正在创造未来”
走进克什克腾旗,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绿草如茵的草原,更有星罗棋布的风力发电机。由中国大唐集团运营的塞罕坝风电场截至目前发电量累计已达423.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超13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225万吨,种植529万棵树。
跟随工作人员来到风电场主控楼,HCD地球关怀文化协会创始人哈维·加利·佐丁在控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并邀请现场工作人员讲解风力发电机的运作流程。“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正在创造未来。”他说,“该产业为中国许多地区提供了转型机遇。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令我惊叹不已。我以前对这个地区的印象只有古老的历史和美味的食物,现在这片土地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头羊。”
站在风车脚下,拔地参天的风车仿佛与云端相连,叶片随风徐徐转动。进入风车内部参观并了解绿色能源的先进技术后,浙江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熊田直子感慨,看到中国风力发电工程发展得这么好,让人非常钦佩,“从依靠煤炭等传统能源到利用风能等绿色能源,我相信,中国在这个领域领先于世界不仅仅是依靠科技,更是依靠人们的辛勤付出与努力奋斗”。
“这里的治沙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长期防沙治沙过程中,当地各族人民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子,为全国乃至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出“中国智慧”。
在翁牛特旗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一条穿沙公路将曾经连绵不断的沙漠一分为二。其白线是翁牛特旗今年新建的三条穿沙公路之一,全长15公里。公路沿线将治理固沙3.7万亩,造林3.7万亩,做到“以路治沙”。如今,踏上这条有些颠簸的穿沙公路,视野所及,如织网般的草方格间已散布着充满生机的绿意,仿佛是大自然在黄沙之中绘就的一幅生态画卷。
各国嘉宾对这种网格式的防沙治沙方式充满了好奇,纷纷向讲解员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渴望深入了解这沙漠中的绿色奇迹是如何一步步编织而成的。“中国的防沙治沙做法和成效十分了不起。”老挝外联部副部长瓦拉赛·冷萨瓦说,“防沙治沙既保护了环境,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沿着这条路走来,看到如此大规模的治沙项目,我感到非常震惊。”“一带一路”倡议亚太核心小组高级研究员彭润年说,“之前不知道修路也是治沙的一种方法,内蒙古的治沙方式以及人们付出的努力,都令我印象深刻。”
随后,嘉宾们来到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放眼望去,一片林海铺展开来。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对这片土地上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拿起手机捕捉这片人造“绿海”的壮丽景色。
“马鞍山林场一路走来,处处都是绿色。”柬埔寨皇家科学院柬埔寨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政治与安全部副主任图恩·查皮赛斯说,希望像这样的绿色环保模式可以推广到世界各地。
通过参观走访,与会外宾充分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图景。他们期待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带到世界各地,共同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各类可再生能源副总监安德里亚·费比·米斯娜表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还了解并学习到中国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所拥有的智慧及作出的努力。通过此次活动,各国参与者互相交流学习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光明日报赤峰8月15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6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