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霓裳羽衣曲》:盛唐舞乐及其文学传播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霓裳羽衣曲》:盛唐舞乐及其文学传播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23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崔铭(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霓裳羽衣曲》是盛唐大曲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包含多个段落的大型歌舞曲。唐代大曲很多,唯独《霓裳羽衣曲》在后世声名煊赫,其中文学传播的力量功不可没。通过各种富于文学性的抒写,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作品,我们不仅得以推测这支乐曲的产生过程,想象它的乐舞形态和表演盛况,而且得以感性直观地领会不同情境下,唐人对这支乐曲所寄寓的不同情感与思绪。

《霓裳羽衣曲》:盛唐舞乐及其文学传播

戴敦邦作《霓裳羽衣曲》(局部)

  《霓裳羽衣曲》创作过程

  关于这支著名乐曲的来历,史书提示了两种说法:其一,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曲;其二,唐玄宗闻仙乐而创作此曲。

  玄宗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俚俗相传,以为帝游月宫,见素娥数百,舞于广庭,帝记其曲,归制《霓裳羽衣舞》,非也。

  (《资治通鉴》卷218)

  《资治通鉴》出自宋人之手,让我们沿着时光之流回溯,看看唐人对此曾有过怎样的表述。

  关于杨敬述献曲,我们能看到的最早记载出自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由来能事各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自注:“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

  玄宗作《霓裳羽衣曲》的说法,最早同样见于中唐诗人笔下:

明皇度曲多新态,

宛转浸淫易沉着。

赤白桃李取花名,

《霓裳羽衣》号天乐。

(元稹《法曲》)

开元天子万事足,

唯惜当时光景促。

三乡陌上望仙山,

归作《霓裳羽衣曲》。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三乡驿在洛阳昌谷(今洛阳市宜阳县),境内有女几山,奇峰林立,飞瀑高悬,风景优美。女几山的得名也充满神奇色彩,有人说仙女杜兰香在此升天,留下一个石几;有人说一个名叫女几的酒家女,在此偶遇仙人指点,修习长生之术而成仙。刘禹锡的诗歌表明,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玄宗志得意满,唯一的遗憾便是时光飞逝,人生有限。一天,他来到昌谷三乡驿,眺望白云缭绕的女几山,想起那些羽化登仙的动人传说,不禁心生向往,于是写诗谱曲,创作了《望女几山诗》和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由此可见,乐曲主题是歌咏缥缈神仙境界,表达求仙慕道的愿望,这从乐曲题目也可得到印证。古代诗文语境中,“霓裳”“羽衣”二词,几乎从来就与神仙、道士相关。“霓裳”最早见于屈原《九歌∙东君》,诗歌描写东君(即日神)的衣着:“青云衣兮白霓裳。”

  “羽衣”则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颜师古《汉书》注:“羽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也。”)

  在人们的想象中,神仙都生活在清朗的天空,穿着云霓做成的衣裳,轻盈飘逸,五彩缤纷,像鸟儿一样来去自由。因此,汉代以后,以修炼成仙为目标的道士们,往往以宽袍大袖、羽衣鹤氅为道服。“霓裳”“羽衣”也渐渐成为诗文作品中描写道士的重要语词。

  唐代诗歌尤其是初盛唐诗歌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如,李白描写美丽的仙女: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古风》十九)

  储光羲描写道观景象:

花雾生玉井,霓裳画列仙。

  (《至嵩阳观,观即天皇故宅》)

  张说描写道家境界:

金坛启曙闱,真气肃微微。

落月衔仙窦,初霞拂羽衣。

(《道家四首奉敕撰》其一)

  卢纶描写道士的外貎:

羽衣风淅淅,仙貌玉棱棱。

  (《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

  此外,《混元圣纪》卷8的一条记载也可作为《霓裳羽衣曲》仙道主题的佐证: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于太清宫,贵异于九庙。

  根据这条记载,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的目的原本就是用于太清宫的道教祭典。

  或许正是因为《霓裳羽衣曲》主题与仙道信仰的密切关系,唐人在笔记小说中便虚构出诸多有关这支乐曲创作过程的神奇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情节相似,都是描写玄宗入月宫聆赏仙乐仙舞,只是陪伴玄宗身边的道士各不相同。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即写道:

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

  综合以上史料,音乐史家杨荫浏认为,《霓裳羽衣曲》的形成过程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忽然兴起去月宫聆听音乐的美妙幻想,游山归来,就想用音乐将这幻想描写出来。写了一半,便暂且搁置。后来杨敬述进献《婆罗门曲》,玄宗觉得和他正在写作的乐曲有吻合之处,便加用《婆罗门曲》声腔旋律作为素材,完成全曲。从曲名看,《婆罗门曲》可能是印度乐曲。因此,《霓裳羽衣曲》是中国作曲家部分吸收印度音乐素材写成的大型乐曲。

《霓裳羽衣曲》:盛唐舞乐及其文学传播

西安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全息影像《霓裳羽衣舞》 资料图片

  《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多层意蕴

  《霓裳羽衣曲》虽产生于开元盛世,但它广泛地进入诗歌,成为诗人的歌咏对象却在中唐以后。或许是安史之乱后,宫廷乐人流落民间,才为一般文人所熟知。据粗略检索,中唐以前只有两首诗歌写到《霓裳羽衣曲》,分别是李白《清平乐》(其一)和魏元忠《武三思席上咏绮娘(题拟)》。但魏元忠、武三思均卒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不可能预知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所出新曲,因此这首诗歌是否确为魏元忠所作,大有疑问。

  中晚唐时期则有近30位诗人的60余首诗歌写到《霓裳羽衣曲》,其中仅白居易就写了18首。在这些诗作中,《霓裳羽衣曲》被诗人赋予诸多不同情感,成为一个具有多层意蕴的诗歌意象。

  第一,作为宫廷大曲,《霓裳羽衣曲》代表了盛唐音乐艺术的最高水平,成为人们欣赏和习练的典范之作。据文献记载:“宪宗时,每大宴间作此舞。”(王灼《碧鸡漫志》)

  作为超级发烧友,白居易首次欣赏《霓裳羽衣曲》就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

我昔元和侍宪皇,

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

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这次审美经历,令他念念不忘。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818)转官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这两地在当时都属偏僻落后地区,因此他感叹:

一落人间八九年,

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

巴峡唯闻杜鹃哭。

  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任内他疏浚六井,解决百姓的饮水困难;治理西湖,缓解西湖淤塞、农田干旱问题。政务之余,仍然没有忘记《霓裳羽衣曲》:

移领钱唐第二年,

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

陈宠觱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

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

前后只应三度按。

  遗憾的是,乐工习练好了之后,仅仅演奏了3次,白居易便任满回京,乐队也随之解散。

  宝历元年(825)三月,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到任后一直忙于公务,直到秋天才稍有空闲,于是又想起了《霓裳羽衣曲》:

今年五月至苏州,

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

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

忽忆《霓裳》无处问。

  整个苏州竟没有一个乐工能表演这支乐曲,他只好向正在浙东任职的好友元稹求助:

闻君部内多乐徒,

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

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

题作《霓裳羽衣谱》。

  元稹赠送的曲谱成为白居易至爱的珍宝。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在家里养了一个乐舞班子,专门习练《霓裳羽衣曲》:

墙西明月水东亭,

一曲《霓裳》按小伶。

(《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

池上今宵风月凉,

闲教少乐理《霓裳》。

(《梦得得新诗》)

  从中晚唐诗作中还可以看到,除宫廷和士大夫阶层,《霓裳羽衣曲》也逐渐在市井间流行开了,市井艺人都悄悄向宫廷乐工请教:

《霓裳》禁曲无人解,

暗问梨园弟子家。

(于鹄《赠碧玉》)

  渐渐地,人们在街头、道观都可以欣赏到《霓裳羽衣曲》:

谁家静捻参差管,

一曲《霓裳》学凤清。

  (李郢《春夜》)

月露满庭人寂寂,

《霓裳》一曲在高楼

  (刘禹锡《秋夜安国观闻笙》)

  而白居易笔下那个“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还曾把这支绝美的宫廷乐曲带到了穷僻荒远的江湖之上: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第二,《霓裳羽衣曲》成为那个一去不返的盛世的象征,总会引起诗人抚今追昔的凄怆与感伤。如:

  天宝承平奈乐何,

  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

  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

  《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

  呜咽声中感慨多。

  (张继《华清宫》)

  子夜新声何处传,

  悲翁更忆太平年。

  即今法曲无人唱,

  已逐《霓裳》飞上天。

  (顾况《听刘安唱歌》)

  忆昔开元日,承平事胜游。

  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

  月白《霓裳》殿,风干羯鼓楼。

  …………

  至今汤殿水,呜咽县前流。

  (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

  第三,据陈鸿《长恨歌传》,天宝初杨玉环被选入宫中,“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导之”。而乐史《杨太真外传》也说,杨贵妃以善舞《霓裳羽衣曲》著称,每当“皇情不悦”,贵妃便醉舞《霓裳羽衣曲》,总能使“天颜大悦”。因此后世反思“安史之乱”时,《霓裳羽衣曲》便成为女色误国、帝王昏聩的象征。如:

  世人莫重《霓裳曲》,

  曾致干戈是此中。

  (李益《过马嵬二首》其一)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李约《过华清宫》)

  月锁千门静,天高一笛凉。

  细音摇翠佩,轻步宛《霓裳》。

  祸乱根潜结,升平意遽忘。

  衣冠逃犬虏,鼙鼓动渔阳。

  (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第四,如前所述,《霓裳羽衣曲》的主题是歌咏神仙境界,表达求仙慕道的愿望,是玄宗为太清观祭献道教神祇而创作的乐曲,因此它本来意蕴在诗歌中也时有表现。如:

  《霓裳》曲罢天风起,

  吹散仙香满十洲。

  (李九龄《上清辞五首》其一)

  力学烧丹二十年,

  辛勤方得遇真仙。

  便随羽客归三岛,

  旋听《霓裳》适九天。

  (翁承赞《寄示儿孙》)

  前一首诗是为道观祭祀而作,后一首诗则是晚年潜心修道的诗人对子孙的嘱咐。两首诗无一例外都借《霓裳羽衣曲》来表现仙道世界的高远美妙。又如:

  子晋庙前山月明,

  人闻往往夜吹笙。

  鸾吟凤唱听无拍,

  多似《霓裳》散序声。

  (白居易《王子晋庙》)

  王子晋又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据说,他长于吹笙,能吹出凤凰鸣叫一样的声音。后来得道成仙,在缑氏山上乘白鹤飘然远去。白居易这首诗,便将《霓裳羽衣曲》与仙人王子乔的笙乐相比拟。

  然而,尽管道教在唐代被尊为国教,但神仙世界的虚妄难求仍是大多数人的真切感受。《霓裳羽衣曲》所代表的仙道信仰,在诗人笔下便常常成为一种反讽,如,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开元天子万事足,

  唯惜当时光景促。

  三乡陌上望仙山,

  归作《霓裳羽衣曲》。

  仙心从此在瑶池,

  三清八景相追随。

  天上忽乘白云去,

  世间空有《秋风辞》。

  和汉武帝刘彻一样,亲手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炼丹修仙,追求长生不老,但时光荏苒,终究一无所得。“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辞》)

  在另一些诗作中,诗人借《霓裳羽衣曲》所传达的反讽又总是与盛世光景骤然消失的感伤相结合,从而产生强烈的虚无感。如:

  花萼笑繁华,温泉树容碧。

  《霓裳》烟云尽,梨园风雨隔。

  …………

  昔闻欢娱事,今日成惨戚。

  神仙不可求,剑玺苔文积。

  万古长恨端,萧萧泰陵陌。

  (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

  《霓裳羽衣曲》是如何表演的?

  《霓裳羽衣曲》是一支十分悠长的大曲,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作》写道:

  闾门曙色欲苍苍,

  星月高低宿水光。

  棹举影摇灯烛动,

  舟移声拽管弦长。

  渐看海树红生日,

  遥见包山白带霜。

  出郭已行十五里,

  唯消一曲慢《霓裳》。

  舟行十五里,刚好听完一支《霓裳羽衣曲》。音乐史家杨荫浏以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为基础,结合其他各种史料进行考证,认为全曲共36段,分为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散序部分比较舒缓:

  朦胧闲梦初成后,

  宛转柔声入破时。

  (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

  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间者久之。(白居易《池上篇序》)

  中序以后,音乐逐渐加快。经过几次变奏,到入破(即整支乐曲的最后部分)时,变得极快:

  中序擘騞初入拍,

  秋竹竿裂春冰坼。

  …………

  繁音急节十二遍,

  跳珠撼玉何铿铮。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结尾部分则放慢节奏,最后一音拖长,成余音袅袅之势:

  翔鸾舞了却收翅,

  唳鹤曲终长引声。(同上)

  作为一部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的舞制多样。有独舞,如《杨太真外传》所记:

  时木兰花发,皇情不悦,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

  有两人对舞,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描述的歌舞场景:

  上元点鬟招萼绿,

  王母挥袂别飞琼。

  上元、萼绿、王母、飞琼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诗歌借以描写女子双双起舞。

  此外,《霓裳羽衣曲》也有数百人队舞的表演形式,如《册府元龟》记载:

  (唐文宗)开成元年七月,教坊进《霓裳羽衣》舞女十五已下者三百人。

  至于舞蹈动作,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描写最为细致:

  飘然转旋回雪轻,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

  只见演员时而轻盈旋转,就像雪花在回风中飘洒;时而上下翻滚,好似游龙在云层中穿梭。小垂手舞一段有如弱柳随风,柔美如云的长裙舞袖在风中轻扬……

  演员的服饰也极为精美,所谓“不着人家俗衣服”。云环雾绕般的“九骑仙髻”、金玉装饰的“步摇冠”、清新淡雅的“月色裙”、华丽炫目的“孔雀翠衣”,以及“七宝璎珞”“珠翠”“钿璎”等等,都给观赏过《霓裳羽衣舞》的唐代诗人留下深刻印象。

  《霓裳羽衣曲》的流传

  《霓裳羽衣曲》是“开元盛世”的艺术珍品,自问世以来一直盛演不衰。“安史之乱”后传播更加广泛,从宫廷走进士大夫私家园庭,并进一步走向长安市井以及四方都邑。随后虽经唐末战火,但据文献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主王衍、后唐明宗李亶、后晋高祖石敬瑭,以及南唐后主李煜都曾在自己的宫中演奏过《霓裳羽衣曲》。不过,无论是乐曲还是舞蹈似乎都与开元时期有了很大不同。

  在爱好《霓裳羽衣曲》的五代十国君主中,李煜最为世人熟知。他才高识博,精于音律,长于作词。在偶然获得《霓裳羽衣曲》残谱后,曾与大周后一道加以补订。在为大周后所作《昭惠周后诔》一文中,他曾满怀深情追忆这段往事:

  《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余律,重新雅制。(马令《南唐书》引)

  但是,经过李煜夫妇补订的《霓裳羽衣曲》不复开元时期旧貌,李煜身边大臣徐铉就曾质疑:“法曲终则缓,此声乃反急,何也?”(马令《南唐书》引)

  南唐灭亡时,这支南唐宫廷版《霓裳羽衣曲》随着李煜宫中诸多珍贵文献一起被烧毁。

  由于《霓裳羽衣曲》在世间难觅踪影,一些神奇的故事开始出现。如,宋初钱易《洞微志》称:

  五代时,齐州章丘北村任六郎,爱读道书,好汤饼,得犯天麦毒疾,多唱异曲。八月望夜,待月私第,六郎执板大噪一曲,有水鸟野雀数百集其舍屋倾听,自道曰:“此即昔人《霓裳羽衣》者。”众请于何得,笑而不答。

  对于《霓裳羽衣曲》在世间的存留,宋人曾提出过种种猜测。例如,欧阳修《六一诗话》认为,当时还在演奏的古曲《瀛府》《献仙音》可能是《霓裳羽衣曲》遗声。沈括《梦溪笔谈》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蒲中逍遥楼檐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但“字训不通,莫知是非”。而江休复《嘉祐杂志》记载,同州乐工曾演奏河中府黄幡绰所传《霓裳羽衣》谱,但这一曲谱在当时便不为其他乐工所认可。

  南宋中期,精通音律的著名词人姜夔,在他所作《霓裳中序第一》小序中说: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

  姜夔在长沙发现的是一个器乐演奏家所用的谱本,没有歌词。和文献记载描述的《霓裳羽衣曲》相比较,不仅宫调不同,而且缺了不少乐段。因此,他也不能判断是否真是开元时期的《霓裳羽衣曲》,但觉其旋律风格十分闲雅,颇有古意。

  不过,到南宋后期,周密《齐东野语》却记载,朝廷官署修内司曾刊刻过一部乐曲集,名《混成集》,“古今歌词之谱靡不备具”,其中收录了《霓裳羽衣曲》共36段。而且,他还听浙派著名古琴家杨缵说,他幼时曾在宫中欣赏过《霓裳羽衣曲》的表演,“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极高妙”。而周密本人也听杨缵用笛子演奏过几个片段,“真有驻云落木之意,要非人间曲也”。

  据杨荫浏《〈霓裳羽衣曲〉考》,晚清至现代,另有两个以“霓裳”为标题的乐曲出现,其一见于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但《霓裳曲》标题下有注:“古名《月儿高》。”从曲调来看,也的确是《月儿高》,与白居易描述的《霓裳羽衣曲》曲式结构完全不同。将《月儿高》称为《霓裳曲》,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因此杨荫浏认为,可能是李芳园“依据他个人为《月儿高》所唤起的想象定名而已”。另一支同名曲为1928年凌纯声、童之弦合编的《霓裳羽衣》,出于清代洪升《长生殿》剧本中《重圆》一折。杨荫浏发现,《长生殿》所用曲牌“羽衣三叠”,是由一系列曲牌中的部分乐句拼合而成的“集曲”。他推测,这些曲牌中,《舞霓裳》可能与唐代《霓裳曲》有关。

  总之,到今天,《霓裳羽衣曲》这支大唐盛世的绝美仙乐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只能借助永恒不朽的唐代诗篇去想象它的美妙乐音和动人舞姿。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3日 13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