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精准发力 纾解陪护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精准发力 纾解陪护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10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学思】

  作者:姚尧 唐松林(分别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病住院,如何让患者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护,是关乎众多家庭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多地医院开始推行无陪护病房模式,即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

  从目前各地实践来看,无陪护病房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属负担、提高照护服务质量。但进一步的全面推广还面临诸多难点,值得深入探讨。

  以制度创新为牵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浙江、福建、山西、天津、广东等至少十地卫健部门在相关文件中提到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部分地市、区县也开始探索这一模式。

  完善的无陪护病房模式制度,是实现其建设与推广的基础,也是保障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前提。积极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创新传统病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无陪护病房服务规范。例如,建立人事、财务、医务、护理、后勤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健全无陪护病房模式支持与保障系统。建立扁平化的护理管理层级,按照“因需设岗、以岗择人、按岗聘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无陪护病房岗位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还应分病区、分情况落实无陪护病房模式,考虑从骨科、神经科等专业护理需求高的科室病房开始试点,提升无陪护病房模式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建立灵活性高的无陪护病房模式,提升患者家属的自主选择性,并预留紧急情况、特殊情况下无陪护病房模式的替代机制和补缺机制。积极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团队协作无陪护模式,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个性化需求。完善无陪护病房护理员进入与退出机制,保障专业护理员的数量与质量。建立无陪护病房动态监测与及时调整机制,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以多方协同为核心

  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涉及医院管理、护理队伍建设、医患关系等方方面面,因此更加需要多方协同,在“人、财、管”上精准发力。

  首先,护士和护理员共同组成的护理队伍是充分落实无陪护病房、保障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主体。要加强无陪护病房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医院可以考虑与护理员公司实行双轨共管模式,要求护理员持证上岗。病区成立专门的护理管理部,负责护理员到岗后的针对性、专业性培训和管理,以提升护理员到岗后的适应性。如骨科、神经科等护理专业度高的病区,应定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培训护理员相应的技能。

  其次,合理的护理费用是无陪护病房模式顺利推行的关键。合理设计无陪护病房服务的价格政策,可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档设置收费标准。医院要积极协同护理员公司,听取群众意见,探索无陪护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认真制定无陪护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规范,保障多方受益并充分调动医院的积极性。

  最后,有效管理和监督是无陪护病房模式长远发展的抓手。一要抓护理员公司的人员选拔和岗前培训,二要抓护理员到岗后的管理和岗上培训,三要关注患者及其家属对无陪护服务的态度和意见。进一步健全医院、病区、护理员公司、患者及家属多元主体联合监督、考核机制,可有效减少纠纷、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健全无陪护病房护理员的保障机制,明确护理员和护士的职责区分,保障护理员的正当权益。

  以数智赋能为抓手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改善了人们的就医体验。

  在无陪护病房中引入数智技术,将有助于医院精准捕捉实时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实时更新,帮助医院精准把握无陪护病房的患者情况、护理员情况、床位情况等数据,实现无陪护病房的精准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AI辅助诊疗系统可先于医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回应患者及其家属的常识性问题和部分专业性问题,可有效提高医疗资源供给质量和数量。

  基于大数据、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智能输入法系统、AI移动查房系统、AI医学影像读片系统、智能外呼系统等可以辅助医生、护士、护理员展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

  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智能住院健康监测系统的运用可以让患者家属在线上实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让患者家属更加放心、安心。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评价系统可有效收集多元主体的实时意见,成为监督无陪护服务、保障多元主体切身利益的重要平台。

  各地医院对无陪护病房模式的探索,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生动实践,也饱含着生命至上的情怀。下一步,应强化试点经验总结,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10日 07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