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秋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20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字说节气】

  作者:董婧宸(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副教授)

  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二分二至。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分是一个会意字,从八、从刀会意,本义是判分、分割,二分皆因昼夜平分而得名。二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因昼夜极长而得名。二分二至的确立,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基础的天文节点。《尚书·尧典》记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这是说秋分这一天,晚上和白天一样长,黄昏的时候,虚宿出现在星空中。

秋分

秋分与中秋 草虫 图片由作者提供

秋分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从汉字的形义来说,古文字秋的字形,纷繁复杂:甲骨文的秋,象以火驱蝗,与耕种经验有关,字形和《说文》籀文前后相承。战国文字的秋,有的从火、从禾、从日,有的从禾、从日:禾代表着秋天里丰收的谷物,日体现出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其实,商代和西周前期,仅有春秋,尚无冬夏。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历法的不断周密,四时逐步确立。战国时期,春、夏、秋、冬四字均有从“日”的写法,这和人们仰观太阳、俯察物候有着密切的关联。秦汉时期,小篆和隶书的秋字逐渐规整为从禾、从火,绵延及今。从汉字的音义来说,古书里秋的训解,说法众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孝经援神契》:“秋者,揫也,万物于此揫敛也。”郑玄《三礼目录》:“秋者,遒也。”每到秋天,农人从田里收割稻谷,入藏仓廪,秋和揫、遒等词音义相通,均有揫聚的词义特点。秋天,也是肃杀的季节。《春秋元命苞》:“秋之为言愁也,万物至此而愁,恐残败也。”《春秋繁露》:“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秋和愁、愀、湫等词音义相通,均有愀悲的词义特点。秋季,天气转凉,目睹草木凋零,总能唤起文人墨客的悲秋之情,这也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楚国的宋玉就曾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唐诗中,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寓居洛阳,一封家书,寄托诗人的无尽思念;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他乡,一次登临,抒写诗人的千绪万端。进一步说,揫聚道果实收藏,愁绪言内心收紧,秋之揫聚与秋之忧愁,意义相互关联。在秋的汉字形体和音义说解中,蕴含着古人对秋天的独到观察和多重理解。

  秋分在阳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也称“日夜分”。《礼记·月令》记载秋分的物候,云:“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秋分之后,雷声逐渐远去,虫兽为冬眠蛰居作着准备,河流湖泊渐渐干涸。在诗词中,也留下了古人对秋分时令的观察和思考。杜甫《晚晴》“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勾勒出山间澄澈,夕照映虹;韩愈《独钓》“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描摹了秋山重叠,寒花烂漫;谢逸《点绛唇》“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书写了圆月当空,丹桂飘香;陆游《秋分后顿凄冷有感》“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天气转凉,诗人却把酒畅饮,展卷读书,真可谓潇洒豪迈。

  在传统节日中,春分、清明、夏至、冬至等节气,是根据对太阳的观测而确立的;元宵、中秋等节日,则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而确立的。阳历和阴历原本不同,但在历法中,秋分和中秋往往日期接近,有时甚至会在同一天。宋人刘攽有一首《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其中就有“秋分当月半”“难得良辰并”的诗句。在民俗上,中秋和秋分也都和月亮关系密切——中秋是人们赏月的节日,秋分则是皇家祭月的时日。汉儒马融言:“天子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分别坐落在紫禁城的东西南北,是明清两朝皇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场所。

  麦秋时节,五谷丰登。正如刘禹锡《秋词》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分,不必有秋日的愁绪,愿你我用灿烂的笑容,迎接美好的秋收!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0日 16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