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护文明火种 传历史文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护文明火种 传历史文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27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自浙江良渚;春晚上的舞蹈,灵感源自《千里江山图》;刚刚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成了人们“City Walk(城市漫步)”的热门路线;社交中的热词,成了“走,一起逛展!”……今日,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交织缠绕的程度日益加深,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丰厚滋养。

  树长千丈总有根,河流万里总有源。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辉煌成就,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成形,保护机构愈加健全,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法治保障越筑越牢,全社会敬惜爱护文化遗产的氛围越发浓厚。文脉连绵,弦歌不辍,中华文明精神根脉生生不息。

  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护理念不断发展,从“重视文物保护”,到“全面关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再到“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重视文物保护之心一脉相承,具体政策因时制宜。

  周末,走进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可欣赏“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与“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传统风貌,可临水茶座听评弹、背街小巷买苏绣文创,尽情体验“苏式生活”的闲情淡雅。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如今,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构建大保护格局的观念日趋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保护视野日渐扩大,对宝贵遗产践行“应保尽保”原则。仅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例,至2023年,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持续增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26629处。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更是将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再次丰富了保护对象的类型。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科技遗产等星罗棋布在神州大地,让人们的绵绵乡愁有了寄托和归依。

  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活力十足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博物馆既是人们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宝库富矿,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身学堂。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技与美”展厅,行至“炉中余香”展区“香料盲盒”互动体验区,旋开盒子,“沉香”“檀香”等秦汉时期常见香料的幽香缕缕袭来。盒盖上,还贴心设计了盲文,说明香料名称,方便视障人群体验。这一细节折射出如今博物馆展厅与展馆设计越加人性化、分众化,无论是黄发垂髫,还是残障人士,都能走进博物馆,体验古老文明智慧。

  据统计,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博物馆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景点一票难求,“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人们出行的理由之一;黄河、长江、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文物主题游径串珠成线,文化遗产成文旅“金名片”;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舞剧《只此青绿》、电影《长安三万里》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频频出圈;“文博热”“考古热”“诗词热”持续升温……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活力十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样的打开方式,迸发出时代活力,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添一抹历史的诗意。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大放光彩

  借力科技发展日新日进的东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更上层楼。

  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中心主任王小伟身后的大屏幕,上面列满实时更新的数据:石窟寺天气实况、预警、实时游客量、文物保护工作现状……监测范围涵盖莫高窟的大环境、微环境,以及崖体、洞窟本体,还包括展馆、游客、工作人员等,可谓一屏之上石窟动态尽在掌握。

  科技进步为历史文化遗产和考古研究插上双翼,从文物保护管理、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多环节,到田野调查、勘探、发掘、整理等考古工作全链条,都与科技深度“绑定”。

  从塞北来到南海,海下1500米的幽深处,能见度极低,一只柔性机械手却可以灵活搬运沉船中的瓷器。它精准地靠近一个瓷瓶,轻轻拿起,转动方向,稳稳放入旁边的蓝色收纳筐中。

  科技的进步,助力中国水下考古向深海挺进,圆考古人赴九重之渊探取水府琳琅的梦想。

  来到“云上”的“赛博世界”,在这里,数字化助力文化遗产“永生”。打开“云上中轴”小程序,点击“数字中轴·小宇宙”,便可一览北京周边的山形水势,领略先民“象天设都”“择中而居”的天下观。

  “云上中轴”“数字敦煌”等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让人足不出户即可卧游世界文化遗产,AR、VR等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提供更多可能。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遗产,正融入时代的朝气,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九州四海内,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文化长卷正在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7日 0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