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30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訾 谦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昔日的“双脚丈量”到如今的“抬脚上车”,从单一的交通方式到多元化的交通网络,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代中国人见证了交通运输领域的翻天覆地之变。

  如今,交通基建连片成网,群众出行便捷舒适,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在从交通大国昂首迈向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中,交通运输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着关键支撑。

  保障有力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不久前,随着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铁路线路的逐步织密,是我国交通运输飞速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出行十分不便。经过几代交通人接续奋斗,我国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截至2023年底,我国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543.6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8.36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万公里,港口生产性码头泊位达22023个,民用运输航空机场总数259个,其中年旅客吞吐量千万人次及以上的运输机场数量达38个。

  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已突破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持续迈进。

  面向未来,持续发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以人为本 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9月28日,国家和民航局“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楼正式开工建设。中铁建工集团昆明长水机场项目负责人杜理强介绍,航站楼集合了航空、地铁、高铁、公交、出租车等8种多元化交通模式,形成“1机场+1高铁+2高速+3轨道”的立体交通换乘体系。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交通枢纽领域专家朱苍晖表示,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各行各业,整合了多种出行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253万公里,新增了1040个乡镇、10万余个建制村通硬化路,5万余个建制村通班车、通邮路。“四好农村路”串联起城市和乡村,让党心、民心贴得更紧。

  “人享其行”的同时,“物畅其流”也让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201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为56亿件;2017年,400亿件;2021年,1082亿件;2023年,1320亿件……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的便利。

  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表示:“如今人民群众对快递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邮政快递业将积极探索,通过各种手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迈向高端 创新成为重要驱动力

  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首次商业飞行,CR450动车组进入整车装配阶段,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有六成来自中国……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6月,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从追赶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我国高铁走过了高效而辉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如果说高铁代表着我国交通科技创新的“速度”,那么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则展现了中国工程的“跨度”。作为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打破了世界上同类型桥梁的“百年惯例”。

  我国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国产盾构机、特大桥隧建造、沉管海底隧道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动驾驶、智慧物流、低空飞行等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无不镌刻我国交通建设水平不断迈向高端的惊艳跨越。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围绕绿色、数智、创新、融合这样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快成为美好现实。”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说。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30日 02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