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山水哲思之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山水哲思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0-06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古代名人文化地图】

  作者:徐亚豪(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朱熹(1130-1200)是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者,世称“朱子”。作为理学宗师,朱熹同时也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和探索自然的“科学达人”。他平生酷爱山水、钟情游历,足迹遍布闽、浙、湘、赣四省的名山大川。《朱子语类》记载他“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处,竟日目不瞬”,在朱熹传世的1000多首诗歌中,有关山水题材的就达420余首,他将心灵的哲思与山水的意趣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智慧的文化地图。

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山水哲思之路

朱熹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由作者提供

  武夷:“我是溪山旧主人”

  朱熹的原籍为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因父亲朱松在福建为官,便举家迁居福建。在朱熹71年的人生旅程中,有近50年的时间是在武夷山地区度过的。武夷山风光秀丽、烟霞环绕,有九曲溪蜿蜒其中,自古便有“奇秀甲东南”的盛名。朱熹在理学著述、书院讲学之余,感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他劝勉友人“满意分携一杯酒,登山临水不能休”。他晚年曾满怀深情地说:“我是溪山旧主人,归来鱼鸟便相亲。”

  朱熹自幼聪慧,刚会说话时,父亲手指苍穹告诉他这是“天”,朱熹便问道:“天之上何物?”善于思考的特质,幼时便初露端倪。10岁时,读到《孟子》中“圣人与我同类”的说法,朱熹兴奋异常,从此立志要做圣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24岁的朱熹在延平拜会著名理学家李侗。李侗是“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合称)的三传弟子,在他的教导下,朱熹学问大进。他把读书为学的感受,巧妙地通过山水诗抒发出来。他的诗一反理学诗的说教意味,往往亲切有趣,引人深思。《观书有感》便是其中代表:“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乾道二年(1166),朱熹对儒家经典《中庸》当中“未发已发”的问题突然领会,史称“丙戌之悟”。3年后,朱熹再次顿悟“心、性、情”之间的理论关系,史称“己丑之悟”。至此,朱熹的思想趋于成熟。在《九曲棹歌》中,他借用游览武夷胜景的经历,分享自己艰苦求学而获得突破后的喜悦:“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在山水环绕的美景中,朱熹先后营建寒泉精舍、紫阳书院、考亭书院,授徒讲学,笔耕不辍,编著《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等经典,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壮举。

  在理学之外,朱熹还对探究自然界客观规律抱有浓厚兴趣,体现出严谨的科学精神。不论是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还是四时之气、风霜雨露,都是他“格物”的对象。例如,朱熹在高山上看到蛎壳,指出这是海陆变迁所导致的;他曾命自己的学生在夏至时测量日影,来比较不同地区日影的长短;朱熹还在家中放置浑天仪,用以研究天文历法;他重视地图的科学制作方法,并亲自用胶泥实践。朱熹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在很多方面都符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他“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400多年。我国科技史学家吴道静称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山水哲思之路

朱熹自书五言诗(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由作者提供

  浙江:“西湖风月弄扁舟”

  浙江在宋代分为两浙东、西二路,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所在地。朱熹多次往返于闽浙之间讲学。浙江承载着他“帝王师”的政治理想。在《吴山高》中,朱熹写道:“行尽吴山过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若寻汗漫相期处,更在孤鸿灭没间。”浙江的山川名胜,激发了朱熹的深沉哲思。

  西湖及四周的山陵古刹,赋予了临安这座城市空灵悠然的底色,是文人墨客挥洒诗情的胜地。绍兴十八年(1148),19岁的朱熹赴临安参加科举考试,得中进士。临行时,朱熹作一首《远游》长诗,抒发其豪情:“举坐且停酒,听我歌远游。远游何所至,咫尺视九州。”在等待发榜的阴雨天气里,朱熹登览天竺山,泛舟西湖上,写下“春风不放桃花笑,阴雨能生客子愁。只我无心可愁得,西湖风月弄扁舟”的诗句,描绘了初到京城的青年才俊,在西湖胜景之中,油然生发出无限期许之情。

  不过,朱熹却无意于官场亨通,《宋史》记载他“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其余时光,他都醉心于讲学传道,只做不需理事的祠禄闲官。绍熙五年(1194),朱熹出任宋宁宗的侍讲官,这是他理想中的职位。他期待自己能够“得君行道”,但很快就因朝廷党争而受到排挤,被迫离京。正如辛弃疾在赠予他的诗中所赞许的:“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朱熹阐扬的王道政治与心性理学,终于在后世发扬光大。

  元明清时期,朱熹的理学思想被朝廷钦定为官方哲学,其著作也成为古代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因此,全国各地的考生逐渐把朱熹尊奉为“考神”。在成都,曾有朱熹后裔定居,他们建造“朱熹宗祠”,并取“登科中甲”的吉祥之意,将宗祠所在的巷子命名为“科甲巷”。据传,每逢四川乡试,赶考者便蜂拥而至,纷纷入住科甲巷、朝拜朱子祠,以祈求科举高中。

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山水哲思之路

武夷山紫阳书院是朱熹营建的书院,又名“武夷精舍”孙同超摄/光明图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

  南岳:“行藏只此验天心”

  乾道三年(1167)秋,朱熹为领教湖湘学派的义理,在弟子林用中陪同下,前往湖南潭州(今长沙)访问张栻。张栻是南宋名相张浚之子,师从著名理学家胡宏,为湖湘学派的传人,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论道,为期两月之久,史称“朱张会讲”。当时,两人皆是名重天下的儒学大师,前来听讲的士人学子不计其数,岳麓书院从此声名远扬。会讲之余,两人共览岳麓山,同登定王台,抒怀赋诗相赠,结下了深厚友谊。朱熹后来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的感慨,来纪念这次相聚。

  岳麓会讲后,二人仍觉意犹未尽,便相约共游南岳衡山。作为中国佛道文化的圣地,衡山位于湖南中部,前后绵延八百里,共有峻拔奇峰72座,其中祝融峰、水帘洞、方广寺、藏经殿,被称为“南岳四绝”。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赞叹:“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朱熹一路游览,吟赏不断,写道:“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荡胸。浊酒三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身临南岳胜景,朱熹不禁生出万丈豪情。

  在短短7天的旅途中,朱张二人唱和吟诗共计149首,编为《南岳唱酬集》。这次游览实际上是“岳麓论道”的延续。他们在山水之间的漫步,更像是一场与自然和心灵的对话,一次哲学的探索之旅。“晚峰云散碧千寻,落日冲飙霜气深。霁色登临寒夜月,行藏只此验天心。”在理学家朱熹的眼中,山水不仅是风景,也是一部蕴藏着无尽哲理的巨著。

  江西:“不信人间有古今”

  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与朱熹相会于福建寒泉精舍,共同编纂《近思录》。而后,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分歧,便邀请朱陆在江西的鹅湖书院当面论学,史称“鹅湖之会”。在会上,双方就“教人之法”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朱熹认为陆九渊是“禅学”,陆九渊讥讽朱熹为“支离”,二人争执不下。尽管在辩论结束时,双方也没能统一意见,但“朱陆之辩”的回音经久不衰,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走向。

  淳熙五年(1178),朱熹任江西知南康军。陆九渊的兄长陆九龄来访讲学,朱熹赋诗相赠:“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诗中表达出对自己学问的坚持和自信。3年后,朱熹邀请论敌陆九渊来自己重新修建的白鹿洞书院,为学生宣讲《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体现出他作为理学大家的胸怀。朱陆二人在江西书院的讲学活动,构成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华彩篇章。

  在江西为官期间,朱熹钟情于庐山的奇秀俊美,“眷眷山水心,幸此朱墨暇”。空闲之余,他携友游览庐山,几乎踏遍了这里的山水名胜,并创作诗文70多首。登五老峰,他赞美“中岩穹林绕,青天白云屯”;往卧龙潭,他感怀“泻时垂练直,落处古潭空”;游三峡涧,他发问“一水从中来,涌潏知几折”;探白鹿洞,他痛心“学馆空废址,鸣弦息遗歌”。庐山的绝美景色,在朱熹笔下化作浓浓的诗情。朱熹晚年对庐山仍旧难以忘怀,他写道:“匡庐不见几经年,一话清游一怅然。”可见,庐山已成为萦绕在他心中的深深眷恋。

  如今,为纪念朱熹的文化行迹,海峡两岸联合创设了“朱子之路”研习营,成为青年学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走朱子之路,行朱子之道”,漫步在朱熹的文化地图中,我们仿佛也能走进那片心灵栖息的山水世界,感悟他的哲思,体会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06日 06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